阿姜巴山
2017年6月3日A丨常州寶林寺
編譯|禪窗
戒學——透過覺性持戒
頂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
昨天我們學了些什麼?學習了非常重要的兩門學科。
昨天上午的內容是關於戒學的。學習戒學可以讓無戒之人變成有戒者,讓有戒之人的戒更加穩固。戒的核心在於:有意識、有動機不去造惡。戒控制的是我們的身與口。
在起步階段,如果我們處於容易被誘使破戒的環境裡,在即將破戒時,就要懂得去壓制自己的心——這只適用於心已完全被煩惱習氣掌控,下一步就要破戒的情形。接下來,我們透過覺性來持戒。人之所以會破戒,是由於心被煩惱習氣掌控了。我們來提升覺性,何時有覺性,何時煩惱習氣就會滅去。煩惱習氣一旦滅去,心就不會被煩惱習氣控制,繼而在身與口上造惡。但是由於大家的覺性還不多,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覺性,因此我們需要先仰賴於每天多次的提醒來持戒。
剛才講的是對昨天上午講的內容的一個總結。今天從睜眼醒來到來禪堂之前,誰做了這個家庭作業?有誰刻意提醒自己持戒了?哦,不錯,很好!聽法之後一定要去實踐。法如同藥,我們來聽法與學法,就像是生病之後來領對症的藥。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苦,也得到了相應的藥。聽法之後不去實踐,就像是已經找最好的醫生開了藥卻不服藥,這樣的話,法是怎樣也幫不到我們的。
心學——獲得知者的心
昨天下午教導的是「心學」。通過學習心學,我們可以得到正確的心。有一類正確的心是用於休息的,有一類正確的心則是用於開發智慧的。
禪定分兩類:第一類禪定是用於讓心獲得休息的,修習之後,心有快樂、有力量。實踐方法並不難,就是帶領心與一個讓心感到快樂的所緣輕鬆自在地、持續地在一起,不去打壓心,為心選擇一個它喜歡的、不會引發煩惱習氣的所緣。這樣的禪定,專業術語叫「止禪」,也就是心與所緣在一起的禪定。
心與身是不同的。要想讓身體健康,一定要多運動,但如果希望心有力量,就要讓它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心之所以散亂不已,是因為它一直在尋找快樂。心想通過看色得到快樂,但是緣於看色得到的快樂極為短暫,並且很快就會滅去,它又會再次對快樂感到飢渴,又會跑去聽聲音,希望透過聽聲音得到快樂,可是聽到聲音後,心有時有快樂,有時沒有快樂。聽不到讓自己快樂的聲音,心就會去尋找其他能讓它快樂的所緣,比如去想、去演繹,去添油加醋地想一些快樂的事,想了之後,心有時有快樂,有時沒有快樂。即便心覺得快樂,這種快樂持續的時間也非常短。因此,心就是這樣處在不停的尋找之中,一會兒跑到眼,一會兒跑到耳,一會兒跑到鼻,一會兒跑到舌,一會兒跑到身,一會兒跑到心。
如果明白關鍵,我們就會懂得尋找讓心快樂的所緣來眷養它。一旦心得到讓它感到舒心、快樂的所緣,自然就不會跑到其他根門去尋找其他所緣了。就像讀書時,如果哪門學科是我們非常喜歡的,我們讀了之後就會非常快樂,在讀的時候就容易生起禪定,為什麼?因為讀了這門學科之後心很快樂,自然就不會去找別的東西。但是,如果是讀不喜歡的學科,我們看一下就跑去想別的了,為什麼?因為學了之後沒有快樂。修習禪定的核心就在這裡,就是如此簡單。
很重要的一點在於:
不要去打壓覺知所緣的心, 也就是說,覺知所緣的心本身要有快樂。 覺知所緣的心是快樂的, 為心所選擇的所緣也是能給它帶來快樂的, 當快樂與快樂碰在一起,禪定就會生起。 這是修習第一種禪定的關鍵。
第二種禪定,專業術語稱為「觀禪」。修習這種禪定是為了訓練心變成知者、觀者,隨時準備好去修習毗缽舍那。要讓這種禪定生起,重點在於要及時知道心的迷失,它的修習方法是:念誦或觀呼吸之後,及時知道心忘了所選擇的禪修所緣。何時能夠及時知道心忘了所選擇的禪修所緣,那一刻,稱為「觀禪」的第二種禪定就會生起一剎那。訓練這種禪定並不難。
事實上,還有另一種訓練心變成知者、觀者的方法,那就是進入禪定。如果真的能夠進入禪定且來到二禪,心就能夠抽身而出,變成知者、觀者。可是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訓練的人,如今已經寥寥無幾了,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充斥著各種資訊,它們一直在不停地擾亂我們的心。每個人都有手機,有人甚至有好幾部手機,還有ipad、電腦等各種通訊裝置,它們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離開自己。車開到哪裡都有廣告牌,心始終被干擾,不停地去看、去聽、去想,始終處在動盪不安之中。因此,這個時代能夠真正進入禪定的人是極少的。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可以進入禪定,但事實並非如此,而且他們修習得也不正確。在泰國,隆波帕默尊者的弟子超過十萬人,而真正能夠修習禪定的,老師認識的只有三位,其他剩下的人,有的頂多只能修一丁點兒,根本沒有來到真正的禪定。
我們絕大部分人,甚至幾乎是全部人,能夠選擇的是以第二種方式來訓練得到知者、觀者,也就是——修習任何一種禪法,來及時知道心的迷失。緣於及時知道心迷失所產生的禪定,其生起的時間非常短,僅僅只有一剎那,之後心便再次迷失。但是千萬不要輕視這短暫的一剎那的禪定,真正生起道與果的時候,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