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2017年6月4日B丨常州寶林寺

編譯|禪窗



姜巴山:接下來回答問題。

居士1:老師好!我是一名初學者,這幾天在修習奢摩他,心散亂之後,有時我會觀呼吸,有時我會觀心,有時我會念「榴蓮」……我發現自己搖擺不定。請老師指點一下,我是需要確定一個所緣呢,還是可以隨時更換?

阿姜巴山:選擇所緣的原則是:我們所選的那個所緣,使用之後心不覺得苦悶。並不一定要選擇我們覺得最快樂、最喜歡的所緣,關鍵在於:選擇那個所緣之後,覺效能夠常常生起,迷失了之後能更快地知道。

按照教導,我們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所緣。有些人不喜歡經行,喜歡打坐。他每次打坐,每次都會睡著,而每一次經行,每一次都能醒來,而且常常生起覺性,可是他不喜歡經行,而是喜歡打坐。為什麼?因為他很懶。

我們選擇所緣的原則是:使用那個所緣後,能夠常常生起覺性,迷失了之後能夠更快地知道,而且心容易安住,但是有一個條件:使用這個所緣之後,心一定不可以鬱悶或苦悶。如果心是鬱悶、苦悶的,就不會有禪定。

居士1:老師,我觀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有點煩躁,就想換一種。

阿姜巴山:當煩躁生起時,已經有境界給你觀了,也就是當下煩躁不安的心。因為煩躁不安,心就會不喜歡,會忐忑不安,會掙扎,要及時知道心不喜歡煩躁不安。我們一旦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不喜歡,或是知道心的掙扎和忐忑不安,煩惱習氣就會臨時熄滅一剎那,然後我們再繼續修行。

每個人的根器或稟性不同,有人念誦的內容短一點會比較好,比如,「芒果、芒果」,而有人念誦很短的內容心會不喜歡,就需要念得長一點。這不是最終答案,但老師想讓你嘗試一下。你念的內容可以稍長一點點,然後去比較一下,看看心會不會舒服些。可以去試試。

居士1:謝謝老師。

居士2:感恩老師,請老師指導我現在的修行。

阿姜巴山:修行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蘊分離得非常自然。但是,當下的你是假的,太一本正經了,看到了嗎?感覺到了嗎?你的心比真實的狀況更加甜蜜。你看嘛,連笑都是假的,拿話筒的時候是這麼笑的。

修行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能夠時不時地在修習毗缽舍那。別忘了老師要你不斷去看的那個,也就是看自己的心一直在那裡裝修。

居士2:噢,好。

阿姜巴山:這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根器和稟性不同。如果你能夠看到心在營造、裝修的狀況,你就會看到那些狀況不停地在生滅,最後你就會看到——真正的我,並不存在。

居士2:好,謝謝老師!

居士3:老師好,我學這個法已經有半年了,自己在練習。請老師看一下我現在修得怎麼樣。

阿姜巴山:基本可以。大家這麼問的時候,老師很難回答。回答的時候說「好」或「不錯」,一定要有對比。今天的你跟沒有聽法之前的你相比,是有進步的。

居士3:對的。

阿姜巴山:所以「對了」,對你而言就是很好。

居士3:我還有一個問題:自己平時在家修行時,一段時間以後就覺得信心不足,沒有信心了,這時候應該這麼辦?

阿姜巴山:事實上,在修行的過程中,每一個修行人都會碰到沒有信心的階段。為什麼?因為修行就是進步了退步。退步的時候,心就會非常氣餒。

居士3:是的。那有什麼對治的方法嗎?

阿姜巴山:首先一定要記住一點:可以沒有信心,但是禁止放棄。

居士3:好的,謝謝老師!

阿姜巴山:每一個人都會碰到這樣的狀況,就是進步了退步,進步了退步。為什麼?因為覺性是生了就滅的事物,禪定是生了就滅的事物,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生了就滅的。法已經現身了,法已經在展現給我們實相看了。但是人們往往拒絕法的現身,拒絕那個平常、普通、自然的狀況,希望進步了之後再進步、再進步、再進步,永遠不退步——那跟法是背道而馳的。

如果哪一天,我們在面對進步和退步的時候能夠保持中立,心才會真正明白法。但是,在起步階段,我們肯定是喜歡進步、討厭退步的。

那些能夠在進步和退步面前保持中立的人,是因為他面對反覆的進步與退步,已經撞到頭破血流、無路可退了,而不是像大家現在這樣,不然的話,我們就會說:去睡覺吧,反正進步也是那樣,退步也是那樣。

因此,這個領悟現在還不是我們的。我們有職責繼續去戰鬥,退步了心不喜歡,要及時知道。哪一天我們的福報波羅蜜具足了,智慧會自行生起。

居士4:老師好!我3月份開始聽開示。第一個月因為兩個修行方法互相轉換,所以時而會發懵,但偶爾也會觀得非常清晰,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4月底我去了泰國,聽了您的指導,回來之後繼續聽開示、繼續修行。

這一段時間我還是每隔幾天就發懵,然後有一天又會觀得非常清楚,跟第一個月的狀態有點類似,我感覺自己的狀態有點螺旋上升的趨勢,雖說發懵的那幾天還是很懵,但是懵的程度比第一個月減輕了。心在第一個月的時候有很嚴重的打壓,這個月也還有,但我感覺打壓的程度也降低了。

請老師看一下我修行的方法和方向是否正確。

阿姜巴山:你的心有進步。當我們的心變了之後,臉就會變,因為老師幾乎記不起你的臉,努力地想才記起曾經見過你。修行有進步。

居士4:那就是說我的方法和方向都是對的?

阿姜巴山:以你現在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是如果繼續修行下去,以後的「對」會比現在的「對」更對。

居士4:明白。第二個問題是:老師總在講,心只有一顆,當造作的心生起來,覺知的心就會滅去。

我以前禪修時出現過兩個狀態,讓我覺得心有很多顆。有一個狀態是:感覺有一顆覺知的心在觀察那顆造作的心,可能還有一顆心在覺知上面那層心,這讓我感覺心是分層的,大約有兩三層。

還有一個狀態:有一次參加禪修,午休的時候,我感覺有一顆覺知的心看到身體躺下休息,休息的時候它會一層一層地進入睡眠,每一層都有界限,大約進去了三四層,醒來的時候也是按順序一層一層地出來的。醒來之後,我感覺自己確實是睡著過的,懶洋洋的,但是那顆覺知的心好像一直都在覺知。

所以我想問一下:心究竟是一顆呢,還是很多顆?還是心確實是分層的?

阿姜巴山:心生滅的速度極快。你看到有一顆造作的心,有一顆知道造作的心,還有另外一顆知道在知道造作的心,但事實上,它們是不同的片刻。當一顆心生起、滅掉,後面新生起的一顆心知道前面那一顆心,這顆心滅掉之後,後面一顆心又生起,然後知道前面那顆心。

居士4:明白,就是它變化太快以致於我看不到,實際上是一顆心生起、一顆心滅去,是一顆心。

阿姜巴山:心一次只有一顆,它們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們誤以為它是一個。就像電一樣,我們看到燈光一直在那裡,但事實上它是生滅的,而且生滅的速度非常快。

你看到睡覺的時候是一層一層入睡的,醒的時候是一層一層醒來的,事實上是它生了就滅、生了就滅,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我們誤以為它是直接生起來的,或是直接下去的。你已經看對了,心是慢慢醒來的,然後到了某一點,它才開始決定是去聽還是去看,我們無法選擇,那是心的事,不是我們的事。

居士4:我還有個問題:打坐的時候經常會有妄念生起,通常我們被教導一定要專注,那些沒用的妄念,我知道它生起來後,它就會滅去,但有時候生起的妄念是工作、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事情,我就很想把它從頭到尾思考一遍,可是又覺得那是妄念,應該把它切斷。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處理?

阿姜巴山:如果工作中還遺留著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是無法阻止心不去想的,因為它還沒有放下。一旦心跑去想了,我們及時知道,它就會回來覺知,但很快它就又會去想那些它還沒有放下的事情,然後我們再一次及時地知道。時間一久,我們就會明白心不是我。心放不下,那怎麼辦?

居士4:我回去再消化消化。

阿姜巴山:一定要消化!實話實說,跟大家互動時,老師回答的是十分,我們聽的人能夠領會的只有兩分,但是即使只有兩分,老師也已經很知足了。接下來我們需要好好去消化,有些部分我們要好幾年才能明白。

居士4: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阿姜巴山:事實上你的修行很好,不用問很多也可以。

居士4:就一個問題。我聽到有一段開示講到:觀察的所緣可以是不固定的。我生活中有這種狀態:不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所緣,可能在聽錄音的時候,聽著聽著,心跑了知道;工作的時候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然後心跑了知道。這樣修行是否可以?

阿姜巴山:當修行非常嫻熟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能覺知。這不是固定形式,但是一整天都能修行。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修行跟生活完全融為一體。

居士4:謝謝老師。

居士5:兩位老師好!我的情況是這樣:幾年前我參加了十日禪修,之後也參加過幾次其他禪法的密集禪修。我感覺觀腹部起伏對我比較適用,在那次十日禪修裡,我觀察痛點的生滅,也看到了那些生滅,禪坐結束後確實感受到「無我」,然後覺得經文裡講的都是對的,所以不由自主地對佛像大拜,以示感恩。

儘管有這麼多法喜,但我在日常生活中卻並沒有固定模式的禪修,因為我打坐很容易散亂。在生活中,我觀腹部起伏比較容易把心拉回來,然後去覺察心的狀態,特別是在情緒很強烈的時候,這樣做之後心就比較容易安定下來,然後能去處理事情,但我不認為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聽了課以後,我感覺是自己沒有找到一個臨時的、喜歡的家,雖說觀腹部起伏讓我比較容易把心放在上面,但是我並沒那麼歡喜。

「榴蓮」是我喜歡的,然後我就開始念「榴蓮」,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念「榴蓮」沒多長時間之後,就冒出來一個我很害怕的形象——老鼠,然後我就沒法再念下去了。

然後我就改唸「阿彌陀佛」,但又發現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是緊的,是有壓制的。我懷疑是因為念的內容太長,於是就念「佛陀」,這樣好像稍微好了一點,但還是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

這兩天我又恢復到觀腹部起伏上。我的問題是:現在觀腹部起伏的時候,老鼠也會出現,搞得我很困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這導致我現在觀什麼都很緊張,都有抗拒。

阿姜巴山:是真的老鼠還是什麼?

居士5:有一個意象,有一個形象出來。

阿姜巴山:那是一種禪相,對嗎?不是真的?

居士5:不是真的。

阿姜巴山:你來這裡之前的訓練屬於奢摩他。你參加禪修回來之後,一碰到比較強烈的情緒就回來觀腹部,那是在做什麼?是直接轉換目標,從情緒轉到腹部上面來,並沒有做到如實觀。

我們對法有興趣,就一定要了解到法的實質,要知道做什麼是為了什麼,而不是一開始就去觀腹部升降,一開始就去做手部動作,一開始就去經行。

一定要先了解做什麼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要那麼做?不知道。做了之後會得到什麼?也不知道。做對了會是什麼情況,做錯了會是什麼情況?還是不知道。修錯了也不知道。

隆波甘恬長老在圓寂前出過一本書,實際上那是他每天寫的非常短的信札。他講到:動中禪的核心不在於14個手部動作,而在於有覺性。很多人太過於注重14個動作,關注的只是它的外殼而已。

我們聽了老師三天的法談,如果真的明白了,就會知道自己修的究竟是奢摩他還是毗缽舍那。

隆波田長老和隆波甘恬長老做手部動作的時候能夠覺知,他們修的屬於身念處裡的正知篇,他們修得非常棒!

心如果沒有契入中道,就永遠不可能有明白法的那一天。

非常多的人想修行、想變好,然後就努力地去尋找更好的方法,希望自己的法可以日新月異地高速提升。在這方面,老師非常理解,也非常同情。他們聽到誰說哪個地方的禪修好,哪個地方的禪法非常殊勝,就會不顧一切地衝過去,但卻從來沒有回過頭來審視自己:那個方法別人修了之後很好,但是它是否符合自己的稟性和根器呢?自己修了之後是否會好呢?

因此,大家一定要非常牢固地掌握核心與實質,要清楚地區分什麼是核心,什麼是外殼。如果做手部動作正確,其實就是在修習身念處裡的正知篇,這是正確的。

居士5:謝謝老師!我體會的是:把心從情緒轉移到腹部起伏上面,只是把情緒暫時壓制了,可以先去處理問題,它類似於深呼吸幾次以後,人就可以冷靜下來去處理事情。目前我的問題是:我很難找到一個所緣,因為它總會和老鼠的形象連線起來,我該怎麼辦呢?

阿姜巴山:如果我們暫時迴避一下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去面對和處理那些情況,這是可以的。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所緣,老師已經回答過第一個學員了,就是用那個原則。

居士5:明白了,謝謝!

居士6:老師好!參加禪修之後,我感覺身和心可以分離,請老師看一下這是我思維的還是確實分離了。

阿姜巴山:是真的。   

居士6:我感受到身心的一切現象都是造作,都是被逼迫的,也都會自動消失,就像空中的鳥飛過去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身和心是自己在運作的,其中沒有一個我,請問老師我這是在思維還是確實感受到了?

阿姜巴山:是真的看見,但是還有一點點思維在裡面。

居士6:謝謝老師!

阿姜巴山:修行很好,要繼續用功。

居士7:老師好!我這幾天總冒出對老師不恭敬的念頭,向老師懺悔。

阿姜巴山:接受你的懺悔。

居士7:我狀況比較差,我頭暈、頭痛、心昏沉有20多年了,現在尋求佛法來治療自己,獲得解脫。我今年的情況比較差,心裡的不善法非常嚴重,很多時候黏在裡面出不來,無法擺脫。老師第一天開示戒的時候說:作為人嚴禁自殺,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阿姜巴山:很好,嚴禁你自殺。

居士7:我也想老師這次就能夠幫助我解脫出來。

阿姜巴山:你的心是有進步、有提升的。你更多地看到那些不善法,這是正確的。每一個人有的全都是煩惱習氣。

你去問問別人:「你是常常生起善法,還是常常生起不善法?」絕大部分人都是常常生起煩惱。我們的職責是去及時地知道煩惱,知道心沒有保持中立、心不喜歡煩惱。比如,擔心生起,擔心也屬於一種煩惱,它會讓我們的心昏沉、灰暗、不舒服。

煩惱的意思就是:會讓我們的心鬱悶、灰暗的東西。心本身是光明、清涼的,什麼時候有煩惱滲透進來了,心就會變得灰暗。

我們沒有職責去阻止煩惱習氣生起,但有職責及時知道心裡有外物侵入進來了。如果心對它們有不喜歡,要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也是生滅的事物,跟善法是相同的,因此,我們並不去區分教我們法的老師是一副和善的面孔還是一副凶惡的面孔。

居士7:我平時修行的目的性太強了,非常貪,想要離苦的心很強,然後一想到修行就會感覺胸悶。

阿姜巴山:你是一個很容易鬱悶的人,因此,你一定要選擇一個讓心感到很舒服、很輕鬆的所緣,而且每次用功的時間不要太長。

居士7:我試了很多種方法,但都沒找到合適的。

阿姜巴山:不用找,越找越鬱悶。如果你的目標是找一個最適合的、最好的禪修所緣,讓自己的修行以最快的速度進步,這樣的目標就是錯的。想要修行,知道自己想要修行,修行就已經結束了。

居士7:在心黏著痛苦的時候,我發覺自己很軟弱,想堅強起來、中立地觀,可是心無論怎樣都沒辦法中立,偶爾覺性生起一下,然後心又黏進痛苦裡去了。

阿姜巴山:我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戰鬥的。一顆真正堅強的心是這樣的:心被情緒染污了,去知道當下這一刻心被情緒染汙了,大膽地去接受「當下就是這樣」的事實,以中立的心去接受。傷心知道傷心,願意接受傷心,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堅強的人。非常傷心,可是卻假裝無比堅強,這樣的人是非常脆弱的。

居士7:我知道要接受,但很多情況下還是在抗拒,很嚴重地抗拒。

阿姜巴山:心抗拒,知道它在抗拒,那是心的事,不是我們的事。

居士7:老師剛才講到:看到別人無戒而自己有戒,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以前經常是這種心態,現在感覺自己最後的一點安慰都沒有了。

阿姜巴山:非常自豪於自己所擁有的美德,這很好,但是如果我們做得很好,別人沒有做好,我們就因此看不起別人,這個就不好了。

煩惱是環環相扣的。在起步階段,我們先去及時地知道那些粗重的煩惱,比如非常強烈的瞋心或貪心。接下來,隨著覺性的增長,心開始變得越來越細膩,我們就能越來越輕易地看到那些更加微細的煩惱。

煩惱習氣來到微細的階段,觀起來就很難了,很多面孔看起來好像是善法。比如,心還很粗糙的時候,我們會去對比:我們自己很好,別人比我們差、比我們糟。隨著修行的提升,還是同樣的煩惱,可是它變換了面孔:哇!我們的老師和師父們是多麼的純淨無染、多麼的光明、多麼的美啊,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像他們那樣好啊!其實這同樣是煩惱,屬於我慢,還是在和別人做對比。事實上,我、人、眾生,根本不存在,只是這些法還不是我們的。

這麼說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隨著心靈水平的提升,我們會有一些相應的領悟;隨著心越來越細膩,我們自然會照見越來越細膩的煩惱。

別擔心,你比以前已經有很大進步了。當你的心感到很苦,感到無依無靠的時候,請你憶念三寶。

居士7:我平時的心一直很昏沉,這幾天聽法的時候也很昏沉。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來。我平時也可以覺察到這個,但還是很難接受。

阿姜巴山:聽法的時候,有時候覺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沒有關係,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心有痴,知道心有痴;痴減少了,知道痴減少了;心無痴,知道心無痴。重點不在於心有痴還是無痴,重點在於心是否保持中立。心如果能保持中立,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居士7:我感覺自己覺性生起的頻率還是太低。

阿姜巴山:多與少在於跟什麼比,如果跟你以前比,現在已經多了很多了。

居士8:兩位老師吉祥!我在參加法會的前幾天接到家裡的電話,知道了我的父親生重病,住進了醫院。醫生說如果不動手術,我父親的生命只能維持幾個月,不會超過一年,但是他現在的身體很虛弱,動手術的風險很大,很可能下不了手術檯。他昨天打電話過來,說他選擇過兩天做手術。

作為一名佛弟子,我知道人生無常、生老病死、因果報應。如果是我自己面臨業障,我可以坦然接受、正確面對,但是我父親對佛法沒有信仰,他受到病痛的折磨,又有那麼強烈的求生意願,作為他的女兒,我只能以他的名義去佈施、去放生,以此來幫助他,包括念經,然後把功德迴向給他。

但是我感覺自己力量很弱、無能為力,不能真正幫助他解脫,心時常很痛,控制不住眼淚,這些天我時時處在痛苦和焦慮中。

我在當下的困境中應該怎樣正念思維?如何正確覺知這種苦痛?我該如何引導不信佛的父親,讓他能夠正知正念地面對病痛和死亡,做到身苦心不苦?請老師慈悲開示。

阿姜巴山:治療病人是醫生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去治療自己的心。

那些從來沒有聽過法、沒有學過法的人,在重病期間,我們想讓他做到身苦心不苦,實話實說,做不到。因為現在船已經翻了,這時才去教一個從來沒有訓練過游泳的人學游泳,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一定要懂得:每一個眾生都要隨順自己的業報。每一個人都會隨自己的業去接受相應的果報,而且它完全是公平的。至於治療的結果,完全交給醫生。

一個人是生還是死,是由業來決定的。並不是活下來就會很好,不一定。萬一活下來了,卻要臥床好幾年,誰能說它究竟是好還是壞呢?有的人之所以沒有死,並不是因為他的善業在維持,恰恰相反,是因為他的惡業在延續他的生命,因為他受的苦還不夠,還不能死。死了並不代表不好,誰知道呢?也許他會投生到好的道裡。

每個眾生都有自己的業報,業報是每個人真正的靠山和去處。無論是造了善業還是惡業,有一天都一定會接受到相應的果報,它永遠都是公平的。

居士8:是的,老師,但我覺得業力是可以轉的,對嗎?我擔心他會到惡道去,所以我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他走得好一點呢?

阿姜巴山:你的意思是死了以後,還是活著的時候?

居士8:我是指他這次投生之前。

阿姜巴山:不僅僅是你,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自己所愛的人。當我們接觸到真正的佛教之後,內心知道佛教真的很好,我們就會忍不住希望自己所愛的人也能夠信奉佛教,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我們一定要懂得正確地用心,要知道我們只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比如,把法談的音訊或視訊開啟,讓他偶爾聽一聽,或者如果他從來不做佈施,我們可以帶他去寺廟禮佛、供養僧眾。我們來學習,知道了持戒的好處,也可以找合適的機會跟他分享。

教法,最好的方式是非常自然的方式。比如,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聽法,就強迫他坐下來聽,但是因為孩子沒有快樂,所以他是不可能接受法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法談機開啟,聽或不聽都隨他,如果他真的有相應的福報和波羅蜜,自然會接受。對待父母也一樣,我們把法談開啟,聽或不聽,那是他們的事,我們能做的只是把法談開啟。

老師到這裡來教法,如果寄希望於能讓每一個人都明白,讓每一個人都見法,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即便在佛陀的時代,也不是每一個見到佛陀的人都會生起信仰心,見到佛陀之後,掉到地獄的也有。因此,如果見到老師之後沒有生起任何信仰心,這一點也不奇怪。

居士8:老師,我再問一個問題。我從2013年就開始斷斷續續地修過觀呼吸,每天都會做念經和持咒的固定功課。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了解到了自己修行中存在的問題,就是過分緊盯呼吸,會打壓生起的念頭,造作一些境界。我念經的時候總是妄念不斷,嘴巴在熟練地念經,心卻已經跑到工作或別的事情上了,所以我總覺得自己的修行沒有進步,感到很迷茫。

請老師慈悲開示,我怎樣才能有覺性地念經持咒?今後修行的重點是什麼?我有什麼弱點?

阿姜巴山:你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了,所以接下來不要再犯那些錯誤,但是心有一個特徵,就是會隨順以往的慣性。你每一次觀呼吸都非常胸悶,非常不舒服,或者每一次都有打壓,觀呼吸就暫時不適合你了。

一定要換一下外殼,因為每一次用這個外殼,每一次你都會契入到以往的錯誤上去,所以要換新的。

居士8:老師,比如我選了一個所緣,當貪心生起的時候我能夠知道,我應該時刻感受到那些感覺嗎?走路的時候如何修行呢?怎樣才能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阿姜巴山:正常地去發展覺性。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說、做,有覺性,一整天就只有這些。

居士8:好的,感恩老師。

居士9:今天我第一次見老師。以前我也學過佛法,但是沒學過這個「心法」。佛友給我送來關於這個禪法的帶子,我聽了很喜歡,就一口氣連聽了兩遍。我從中了解到佛法是用心來體會的,要看到真相才能解決問題,書本上的只是文字。

我以前在家裡修行時,也有一些體會。比如,瞋心起來了,我覺知到它,它馬上就滅去了;苦起來了,心裡知道,看著它,它慢慢就滅去了;念頭也是生起就滅去的。但我對此並不滿足,因為如果是小問題來了,我可以解決,看到它們生起了就滅去,但如果是大問題來了,心就做不了主,還是隨著境界去了……

阿姜巴山:要告訴你的是:你迷失去說話了。先迷失去想,再迷失去說。要覺知自己。這樣才會更好看。

居士9:知道了,剛才我的心已經出去了。請教老師,我怎樣把心……

阿姜巴山:又迷失了。

居士9:呵呵,又迷失了。這就是我感到不滿足的地方,希望巴山老師給我指導:以後我怎樣讓心歸位,走上中道。

阿姜巴山:老師的建議是:你對什麼有快樂,只要不破戒,就去做。去禮佛,去念經,去做佈施。如果念經之後有快樂,就經常去念經,念經之後有快樂,去知道有快樂。從現在開始,碰到喜歡的事情要知道,碰到不喜歡的事情也要知道,就只是這些。

居士9:謝謝老師。

居士10:老師好,我的固定模式是念誦Itipiso,一般早上念108遍。有一次念到60遍左右的時候,突然進入了心自動在念的狀態,完了之後心會慌慌的,而且心也是很敏銳的。

阿姜巴山:那就去念,念了之後及時地知道心。念了之後,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迷失去想之後生起了苦,知道,生起了樂,也知道。

居士10:我就是這樣訓練的。

阿姜巴山:那就繼續去用功。

居士10:我去年經歷了一樁事,從中看到了苦,半個多鐘頭後它自動滅去了,後來……

阿姜巴山:現在已經快12點了,每個人都想分享很多自己的體驗,但事實上,並不必須說,也不一定要說很多。

居士10:我希望12月份能再見到巴山老師。

阿姜巴山:要去繼續念誦,繼續用功,這樣你就會更進步。

剩下的時間非常少了,還有很多人要互動,所以老師不希望大家講得太長。如果有時間的話,老師也可以聽。

居士11:我修行時好像是輕輕鬆鬆、舒舒服服的,我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修行還是沒有在修行,請老師指點。

阿姜巴山:你的修行同樣也對。

居士11:我有一個固定的修行方法,就是早上起來打坐40分鐘左右,那期間我在摸索心的功能,它的造作、想等,然後我會做早課,做完早課再看一點書,然後再在日常生活中去摸索隆波帕默尊者的教法。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在修行,請老師指點。

阿姜巴山:你現在沒有上班了,對嗎?所以只要你有空,就把法談開啟,常常聽。你在家裡的時候做家務嗎?

居士11:做。

阿姜巴山:你一會兒要洗碗,一會兒要洗衣服,一會兒要掃地,對嗎?

居士11:對,還要煮飯、買菜。

阿姜巴山:你做的一切都要用到身體,對嗎?身體在做的時候,去覺知,就好像看著別人在做一樣。

居士11:做家務期間,我有時候也能看到心,有時候看不到,好像迷失了。

阿姜巴山:修行的時候,不是看到身就是看到心。如果沒有看到心,就會看到身。如果既沒有看到身,也沒有看到心,那就是迷失了。就是這些。

居士11:感恩老師!

阿姜巴山:念Itipiso的同修,別傷心,有什麼感覺生起來,要去知道。你沒有什麼問題,慢慢去練習。

結束了。

有東西要給老師嗎,還是什麼?

居士:有一位師兄要供養茶壺……

阿姜巴山:那些沒有準備禮物的人,別傷心。大家有信仰心,想送老師一些禮物,老師非常隨喜。如果沒有準備禮物,也並不必須。

佛陀曾經開示到,如果誰想去供養他,就請用修行去供養。要去用功,如果希望用什麼來回報老師,就請去用功修行,那些給老師禮物的人也要去修行,並不是不修行。

看到其他朋友做功德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做,也可以得到功德,知道嗎?

眾居士:隨喜功德!

阿姜巴山:心裡非常高興和隨喜別人所做的功德,就好比我們雖然沒有錢去買「大奔」,可是卻有機會乘坐那輛「大奔」。「大奔」的主人就在旁邊,我們大家是「大奔」上的乘客。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電子書下載: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