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原則——不違背心的天性|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微法談聽錄

(28‘06‘‘~35‘13’’)

2020年12月23日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隆波帕默尊者的師父——
隆布敦長老對於禪定的教導,
僅有一句話——
「別把心往外送」,
此處所指的是觀禪。

未曾訓練心的眾生,常態就是——
心一直跑去品嚐作為所緣的
色、聲、香、味、觸、法,
一直跑去眼、耳、鼻、舌、身、意尋找所緣,
變成迷失的心,而徹底地忘失自己。
迷失的心是沈睡的心,並不是帶有覺知的。

修行人必須認識,
「心往外送」除了送到外在的
色、聲、香、味、觸之外,
還指另一種狀態。

由於我們許多人主要練習觀心,
對觀心有興趣,而且常常聽說:
「真正修行,必須看到境界(sabhāva)。」
由於想看到境界,
就會出現這種常態——
喜歡將心送去找境界。
而「送心去找境界」式的禪定是不行的。

事實上,當我們送心去觀境界,
或跳進去尋找、觀察(所緣)時,
是為了想清楚地看到境界,
那一刻,心已經移動、往外送了,
心並沒有安住,
而是跑去尋找內在的所緣了,
這與心跑去找外在的色、聲、香、味、觸,
其實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別把心往外送」,
並不僅僅只是指「跑到外面」,
包括心送到自己的內在,
也稱為「心往外送」。

「心沒有安住」
或是「往外送」就是指——
心跑了。
而安住,有禪定的心,是指——
沒有跑開的心。

隆布敦長老開示:
所有人的心,自然狀態就是跑開,
或去外面感知所緣。

因此,訓練的方式,
並不是透過呵護心或強迫心別跑掉,
真正訓練的方法是——
不去違背心的天性。

事實上,心的常態就是會跑去找所緣,
牢牢地記住這項重要的原則——
不去違背心的天性,
不去拉住心或呵護心,
而只是放任心自然地運作,(自然地)跑掉……

那麼,我們與沒有訓練的人,
區別在哪裡呢?
沒有訓練的人,
他的心跑去找外在的色、聲、香、味、觸,
他是沒有覺性(sati)的,他並沒有覺知到。

但是,修行人在訓練時,也就是——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外送了」,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散亂」,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

原理就是——
無論何時,
如果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迷失了」,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散亂了」,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動了」,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
心就會安住,我們就會獲得正確的禪定,
也就是「心獨立凸顯」的禪定。

但是,源自於「及時地知道心跑動」而獲得的禪定,
其穩定的時間並不長。
在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掉」的一瞬間,
心就會安住、覺知、覺醒那麼一剎那。

此時,我們不要呵護它與自己在一起,
我們並不去呵護那一剎那
「安住、覺知、覺醒」的狀態,
而是心跑了,知道,
一旦意識到,就結束了,
然後放任心再次跑。

換句話說,
放任心,讓心自然地按照它的天性運作,
自然地去感知眼、耳、鼻、舌、身、心的所緣,
而後我們持續不斷地緊隨著去覺知即可。

真正禪定較好的修行人,是指——
觀禪較好的修行人,即——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
覺知的頻率密度很高,
因此「安住的心」,也生起得非常頻繁,
這類禪定稱之為「剎那定」,
事實上,這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所修習的禪定。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