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篇|離苦的路,真的存在|麥琪奧蘭努

麥琪奧蘭努

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0:00~15:24)

2022年02月25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了解核心,修行就會少走錯路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頂禮尊者!

今天早上聽隆波開示,內容已涵蓋非常廣泛,麥琪媽媽僅稍作補充。

對於聞法時間未久、聽聞之後還沒有完全理解的人,建議反覆聆聽隆波的法談。當我們每一次聞法,我們僅能吸收部分內容、理解部分內容。然而,我們先按照隆波的開示實踐,實踐之後再次聞法,如此我們的領悟就會增長。

若為了理解所有的內容,而僅是一味地聽聞,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一邊聽聞,一邊實踐,然後再次回來聽聞。隨著自己的實修,我們的領悟得以增長。

麥琪媽媽建議,如果誰聽聞之後尚未明白,不知為何要做、做什麼是為了什麼……隆波的開示非常多,每一部分都有解釋。然而,法的層面相當廣泛,隆波每一天教導時,都會從起點講至終點,但每一天的教導所契入的角度不同。因此,若我們多聽聞,我們就能從各種角度,愈加理解「法」。

多聽聞,我們就會了解其核心;了解核心,當我們修行時,就會少走錯路。

事實上,我們最初開始修行時,大多數人仍未明白。修行時,每一個人都會出錯,這是常態。

為什麼我們必須修行?

麥琪媽媽稍作闡述——為什麼我們必須修行?

佛陀是覓得離苦之道的人,若沒有覓得離苦之道,祂就不會悟道成佛。在每一個時代,佛陀是首位發現的人,每一位佛陀都覓得相同的離苦之道。然而佛陀是自己覓得的。

此處,大家屬於佛弟子,有時我們必須多些聽聞才能理解。我們無需如同佛陀那般遍知一切,但至少我們需知道原則——為何必須做?怎麼做?結果為何?而後,我們會自己逐漸明白。

為什麼我們必須修行呢?

佛陀闡述兩種邪見(micchādiṭṭhi),第一種邪見:死後即斷滅無存。比如:今生出生了,出生了僅有一生,做好事、做壞事、想要快樂……都無所謂,也就是不擔心後續的業果,想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死後即斷滅無存,來生不存在,這屬於第一種邪見。

尚有另一種邪見就是——心僅有一顆,當在這一界死了,就以原先相同的一顆心,繼續投生在另一界,這也屬於一種邪見。事實上,佛陀開示,心生滅的速度極為快速,而且無時無刻不處在生滅之中,沒有確切恆常不變的心。因此,(心僅有一顆)那屬於邪見。這樣的邪見,它會是導向我們為何可以離苦的原因。

佛陀開示,心處於生滅變化之中,假設我們出生在這一界,然後死亡,再到新的地方投生,它就有死亡心(cuticitta)。先是死亡心,它是慢慢旋轉,然後就滅去,而後生起結生心(paṭisandhicitta)旋轉,乃是新生起的一顆心,已在新的地方投生,承接及繼承原先一顆心所有的業,如此不斷地輪迴下去。

這裡佛陀開示,我們是有能力離苦的。為何我們能離苦?佛陀說,因為原先,心有錯誤的見解,這錯誤的見解,認為名色、身心是永恆真實的「我的」,極為牢固地執著於身心。

剛才這顆心滅去,持有執取而滅去。死亡心滅去,每一次結生心就會生起。只要尚有對身心的執著,就還必須再次出生,因此輪迴沒有止盡,持續不斷地輪轉,然後持續不斷地將業果繼承下去。

佛陀闡述這兩種邪見,為了讓我們看到,這兩種邪見如何錯誤,以及我們如何能離苦;佛陀讓我們來觀照,讓我們學習及了解——此生出生了,我們來學習及了解自己的身心,學習實相,直至願意徹底地放下對身心的執取。

若徹底地放下對身心的執取,當死亡心滅去時,結生心就不會生起,因為沒有執取,沒有繼承的主體可以讓我們必須再次出生在新的地方,由此我們才能徹底地離苦。

佛陀教導讓我們修行,如同今早隆波也開示,最終心會從五蘊中擺脫出來,執取竭熄,才能徹底地離苦。這提及終點,為何我們必須這麼做,讓我們得以看到全貌。

事實上,佛陀已教導,每一個人有老、有病、有死,這是正常的。造作何種業,必然會接受其相應的果報。以業為出處,以業為眷屬,以業為依歸,無論造何種業,都必然接受其相應的果報。

我們如此省思,因為到某一天,每一個人皆隨業流轉。以當下的生命造作善業,會獲得善的回報;若造作惡業,惡業必然有其結果,即使此生果報未熟,接下來的生命也必然會接受果報。佛教是講究「業論」(kammavādī)、講究因果,造如此之因,會得如此之果,如同隆波今早所教導的。

麥琪媽媽如此闡述,是為了讓我們看到修行的全貌——為何離苦之路,真的存在。

修行指南——必須落實的內容

佛陀已闡述原因,也教導方法——怎麼做,我們才能修行直至放下身心的執著。這就是以下的修行指南,大部分是隆波今早的教導,也就是關於持戒、正式禪修練習、增加禪定、訓練心安住,看到名色、身心的三相(tilakkhaṇa),最後獲得修行的成果,整體概貌圖即是如此。

我們必須關注的事物,那僅是為何我們要修行的理由及理解,但我們真正要落實的是隆波經常教導的三項:

第一、 持戒;
第二、 每天安排時間做正式禪修練習;
第三、 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身、覺知心;觀身、觀心工作,不斷地看到身心的三相。
就是這三項要求。

其中,有持戒這一項。事實上,隆波今早教導,持戒是在對抗煩惱。若我們迎合煩惱,放任身心迎合煩惱,造作新的惡業,結果就是——我們造惡,接下來我們就同樣必須接受這惡業的果報,若不是今生,就是來生或多世。其實,這是在保護自己、幫助我們自己,為了未來不必須承受惡果。持戒對我們的修行有好處,心就會比較純淨,然後隨時就準備好可以開發智慧。

基本功夫,這兩項訓練必不可少

隆波今早教導的正式禪修練習,其實隆波已作總結,每日的正式禪修練習,即是在訓練具備開發智慧的兩個工具——我們訓練具有覺性(sati),再者訓練心安住。

每一次如其本然地及時知道境界(sabhāva),心就會覺知自己、全然覺醒。在那一刻有覺性,在那一刻有心安住,有小小的禪定生起一剎那。那之後覺性、禪定又會滅去,這是正常的。

然後,我們就去修習禪修業處,去及時地知道心,覺性及禪定就會剎那、剎那不斷地生起,積蓄為力量,那是心的力量,讓心安住、有在覺知自己的力量,可以從所緣中抽身出來。有心安住、有心作為知者、觀者,這是我們可以看到身心三相(苦、無常、無我)的起點。

因此,持戒、正式禪修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如同運動健將,當我們要參加運動比賽時,我們必須不斷地演練、反覆地練習。正式禪修練習亦同,訓練讓我們有覺性,有心安住,讓其不斷地增長,這是非常必要的。必須每一天反覆地演練,持續不斷地訓練,我們的覺性就會越來越迅速,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的狀態就會自行越來越增加,這兩項是不能缺少的——持戒及正式禪修練習。

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接觸中,不斷地磨練學習

最後一個部分,一旦我們的心安住之後,然後就不斷地關注自己的身與心。正式禪修練習如同運動健將的排練,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是下到正式的賽場,遇見真實的生活狀況,遇見真實各式各樣的接觸,然後我們就去學習。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遇到(根塵)接觸時,我們有時會輸,有時會贏,這取決於每個人的煩惱。煩惱較多、較強的人,則必須更多地戰鬥;煩惱較輕,則戰鬥少少的,但我們無法阻止這些事情。我們有厚重的煩惱,那是因為我們多生多世累積了很多,那是我們累積過來的東西,我們必須要接受事實。然後,從現在開始就逐步與它抗爭。

至於那些煩惱淡薄之人,那是因為他已曾經磨練,所以他越加舒服。如果我們的煩惱厚重,而我們不願意磨練,接下來不斷地投生,我們的煩惱就會不斷地增厚。但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磨練,心就會不斷地逐漸輕鬆,煩惱不斷地越來越淡薄,修行也越來越容易。

因此無論是誰,煩惱厚重或淡薄,每一個人都有職責,從當下此刻就開始提升自己。修行以獲得道果、涅槃,按照原則是不難的,但事實上,這也不容易。每一個人都必須累積,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累積了多少,也沒有誰知道還需要用多長時間。

但我們有職責繼續往前邁步,每一個人去累積,每一個人都可以越過邪見,但每一個人全都不容易。大家必須傾注努力、必須真正用心。真正用心,但不苦悶。每一天演練,每一天用功,隨後領悟就會增長,然後我們就可以自己親證——佛陀的法是不是真的。

請允許麥琪媽媽總結概述到此,僅是讓大家了解總的原則,但要強調的是——每一個人必須自己動手實踐,每一個人必須要訓練,必須持戒,必須做正式禪修練習,必須用功,那是每一個人必須要走的路。

(法談篇完結)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若有疏失之處,請以泰文的開示為準。轉載請保留聲明及出處。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