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始於愛,止於心(問答)

阿姜給尊者

2019年3月14日B|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姜給尊者:好,進入下面的環節,一問一答。

學員A:頂禮尊者!我想問一個有關於禮敬三寶的問題。我是一名維持教室秩序的法工,去年的課程中有一個活動,就是結緣佛牌,在維持秩序的過程中,我注意到有一些新生在接佛牌的時候沒有跪著接。雖然我自己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知道每個人禮敬三寶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勉強。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如果我的高度高於佛牌的高度,我的身體和心理上是有非常強烈的壓迫感的。所以想請尊者就這個事情慈悲開示,感恩!

阿姜給尊者:你所理解的應該跪著去接佛牌,這是對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姿態上表現出對三寶的恭敬心。

因為結緣給大家的佛牌其實是一個象徵,它可以讓我們憶念到三寶,包括這上面(教室一側的佛台)的佛像或者其他大弟子或菩薩們的塑像,我們看到了之後就會憶念起三寶。也就是說,如果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想到三寶,我們也要對那些事物表現出恭敬心。

我們在表達我們的那份恭敬心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方式往往就是我們的姿態會放得比較低。在亞洲地區表達恭敬的時候會有亞洲人獨有的一些方式,也就是會合掌,然後把自己身體的姿態放低。

假設這裡有法師坐著,如果我們想從法師的前面走過去,我們不是昂首挺胸地走過去,而是要有一些恭敬心,而且要把自己的身體稍微放低一些地走過去。或者比如去接佛牌,我們往往會跪著往前走,去接佛牌。但這並不是強迫大家必須要這麼做,而是按每一個人自願去做、去表現的方式。

你作為維持秩序的法工,如果你看到誰的表現方式並不是很合適,你可以過去向他作一些介紹,只是在介紹的時候,要真的懷著一份悲心去分享。

因為看到他的那些表現方式不是特別合適,他正在播種一些不好的身業,然後我們懷著一份悲心去提醒他,跟他作一些分享。至於他會不會按我們說的去做,那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跟他分享之後,他真的意識到自己的表現不合適,然後他很願意按照我們的建議去做,我們也會開始在心裡生起隨喜心,隨喜他。但如果我們跟他分享之後,他並不按我們說的去做,無論他找的是什麼樣的理由,那時候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捨心,也就是慈悲喜捨的捨。

這裡的捨心的意思就是說,這是他自己造的業,他要自己接受相應的果報,在他造的那個業裡,我們沒有任何的份。但並不是說,你活該,我提醒了你,你不聽。那不是慈悲喜捨的捨。

真正的慈悲喜捨的捨是,明白到一切眾生都隨業流轉,也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今天播種了這樣的業,自然會獲得相應的果報。大概明白嗎?

學員B:老師剛剛講的心一次生滅一個剎那的那個部分我大概聽懂了,我觀的時候心裡會去說我剛才迷失了,這個念頭其實也是迷失,那我要怎麼去觀這個念頭?

阿姜給尊者:我們大部分人看到境界之後,心裡往往都會說的,你會嗎?

學員B:對,我會說好多。而且我還會知道這個是瞋,那個是迷失,這個是貪,這個是什麼什麼,我還會分類。

阿姜給尊者:很正常。

學員B:所以當我去界定它的時候,那一剎那其實我也是迷失了,對吧?

阿姜給尊者:知道的時候就是知道,變成語言或文字的形式時,已經屬於心在造作了。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心裡在說它迷失了、它是貪瞋痴,我們不需要對這個狀況過於認真。只是我們心裡要明白一點:在界定的時候,那時候已經不是覺知的片段了。

但是這是阻止不了的,它想說,就類似於努力地點那個人的名,說那個人叫陳超。因為記不住名字,所以就不停地叫「陳超」「陳超」「陳超」……

不用不停地去念他的名字,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他,等到對這個人已經非常熟悉了,哪一天他從門口走過,只要瞟一眼就知道這傢伙又來了。

煩惱習氣也是一樣的,最開始我們往往會點它的名,這是很正常的。時間一久,我們就懶得再點它的名了,就只是知道有某一個東西它生了之後就滅了。正如喬陳如尊者開法眼之後所感嘆的:有某些東西生起了,然後它就滅掉了。

但是別急著變成那個樣子,而是說如果現在它在界定、在說,那就先隨它去。因為記得還不夠牢,然後我們就去不斷地去覺知,去知道,別急於牢記它,明白嗎?

學員C:我的情況跟他的有點類似。我生起瞋心的時候,首先我的心臟會在一瞬間有疼和發緊的感覺,所以有瞋心的時候,我基本上能夠迅速地知道。但有時候比如生起羨慕、嫉妒或者是驕傲等等,就比較模糊,這些情緒過去之後,我通過思維發現剛才好像是生起這種情緒了。

剛才尊者講到模模糊糊地覺得有什麼生起了,好像又不清楚,我就是這樣的情況。好像一定要在身體上有什麼比較強烈的感覺,我才能記得住。

阿姜給尊者:哪個清楚就去知道哪個。

如果我們是透過觀呼吸著手修行的,一旦生氣,我們的呼吸節奏就會改變,那時候我們首先捕捉到的是呼吸的節奏,觀呼吸,觀身體的感受或者是看到身體的變化會更加清楚。比如緊張的時候就會看到心臟怦怦怦地跳,就會看到身體的變化。或者恐懼的時候心跳得比較明顯,這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心跳的感覺。

這麼去觀也可以,也就是說哪個清楚就去觀哪個。這樣觀下去,最後我們也會發現:出現這個狀況之後,除了心跳,身體會有這樣的感覺以外,同時還有恐懼心在裡面。然後就會既觀到身,也觀到心。那沒有錯。

還有另外一層,錯就錯在我們在覺知的時候沒有保持中立。比如我們緊張,希望它不要緊張,這時候就沒有保持中立,要知道自己沒有保持中立。

學員D:頂禮尊者,我再問一下,我緊張的時候就感覺到心臟的跳動,是要等到緊張結束後去感覺它的生滅,它不受控制,來了就走……這是思維吧?

阿姜給尊者:如果緊張,知道緊張,緊張是不會滅掉的。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看見它就可以了,滅不滅是它的事情,我們的職責只是去知道它。

在覺知的時候,我們的心臟開始跳動了,並不是在我們覺知到的那一剎那,心臟就停止跳動了,不是那樣的。它如果繼續跳下去,這很好,我們只需要去知道。

學員D:好,感恩尊者!

學員E:我想請問一下尊者,昨天在隆波寺廟的禪堂裡的時候,尊者剛講完法,我站起來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釦子按碎了。當時我有一絲覺知,從禪堂出來以後,我的心裡總是很忐忑:在那麼神聖的禪堂,我怎麼不把那些碎片撿起來呢?我的心裡很慚愧。

阿姜給尊者:但現在什麼也補救不了了。星期六去的時候,如果它還在那個地方,你就把它撿起來。那也等於是一個教訓,它在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在當下那一刻覺得有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就應該馬上去做,否則機會一旦錯過,就徹底錯過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這些事情,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一旦錯過了某一些機會,就徹底錯過了。我們要對每一個剎那都非常重視,也就是說,心每一個剎那在生滅的時候,時間從我們的生命中流過的時候,不要沒有從中獲得任何利益就讓它徹底地流逝了。

佛陀開示得非常細緻,他講到每一個心識剎那,講到那種程度了。這是對那些心比較細膩的人的開示。如果對那些心還比較粗糙的人開示,就會說別放任日子那樣白白地流失,別讓每一天白白地流失,沒有獲得任何利益,哪怕是從裡面獲得一丁點好處,也還湊合。也就是說,要讓善法也偶爾能夠生起一下。

但是像你這種情況,就只能講到每一個心識剎那了。

學員E:我當時是有一點覺知的,但是因為那些碎片特別小,所以就沒有撿。

阿姜給尊者:就是了,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也別輕易地就那麼放過它,否則一旦那件事情過去之後,我們的心就會不舒服,對嗎?

學員E:對。

學員F:尊者上次開示到心自然的狀況就是會記住上一剎那發生的事情,比如看到一個人的同時討厭他,如果有覺知,就會記得瞋心生起了,如果沒有覺知,心只會記得這個人特別討厭。

今天尊者進入禪堂的時候,我覺得我很喜歡阿姜給尊者講法,然後心裡很喜悅,當時我就有一點覺知到這可能就是那種情況。之前的心有愚痴,沒有如實地覺知到有喜歡生起,而是直接把這種印象和這個人聯繫起來,說這個人是我喜歡的,所以他來了我要好好聽。我想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翻譯:你的問題是什麼?

學員F:我想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就像上次尊者舉的胡劍的例子一樣,看到這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覺知,就會認為這個人很討厭。看到尊者的時候,是不是因為我之前沒有覺知到心喜歡,所以下一次看到他的時候只會記得尊者特別好?我的理解是對的嗎?

阿姜給尊者:對的。

學員F:OK!尊者慈悲,大家慈悲,我可以再延伸一個例子嗎?昨天讓我們疊荷花,我的心就特別開心,躍躍試,心想像我這麼心靈手巧的人,肯定疊得特別漂亮。結果疊的時候卻並不容易,疊得也不太好,心就特別鬱悶。今天又要串花串,老師一提起要串,心馬上就很鬱悶,就說不想不想。我覺得是因為心對昨天的那種不爽有記憶,所以它就對此避之唯恐不及。

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因為之前對工作有不爽的體驗,所以我會害怕工作,對工作有恐懼。這是不是同樣是因為心沒有正確的覺知?它錯誤地把那件事情和那種感受聯繫在一起,覺得那件事情就是會讓自己很不爽,雖然實際上工作做起來並沒有那麼讓人難受。

阿姜給尊者:在心裡有不快的時候,本身也是缺失覺性的狀態。它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在背後有一份期待,期待我們疊完的荷花必須要美,必須要漂亮。一旦它不漂亮,我們就失望了;一旦失望了,就生起了瞋心;一旦瞋心生起,心就苦了起來;一旦心苦了,只要是與此類似的活動,就一概都不喜歡了。

真正的根源在於我們期待結果必須要好,對嗎?就像我們修行一樣,我們期待修行之後心必須要很好,必須要很亮堂,必須很愉悅,一旦心不好,就苦了,一旦心不亮堂,就苦了。我們並沒有以一份學生的心態去學法和修行,沒有以一顆保持中立的心在學習——好也行,不好也行,只求可以有機會去知道它。

我們會有一份期待,有一份期許:我只能去覺知到那些好的事物。就是這個在欺騙我們。好、快樂、寧靜,就是它們在欺騙我們。如果是對於人,就是帥,有錢,能力很強,那些東西在欺騙我們——這是開玩笑的(尊者笑)。

正如修行一樣,我們有這樣一份期待:心必須要快樂、要好、要寧靜,一旦它不快樂、不好、不寧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快樂。但事實上,那些不好、不快樂、不寧靜是事實,由於有那樣一份期待,當這些事實一旦呈現,我們就會一直處在悶悶不樂的狀態。

我們要重新提醒自己:好也行,不好也行,只求有機會能夠知道它。疊荷花的時候也一樣,荷花疊出來的效果好還是不好,好也行,不好也行,我已經全力以赴了。

學員F:剛才聽尊者唱誦的時候,我會覺得尊者的聲音也很好聽,我當時覺知到了心裡的喜歡,但是能看到心還是有那種趨勢:把悅受和這個人聯繫在一起。是不是我們現在這種愚痴、沒有開發智慧的心,它仍然會這樣做?

阿姜給尊者:在喜歡什麼的時候,我們的心跟那個喜歡的事物在一起,那會是禪定生起的近因。如果你是很快樂地跟那個讓你有快樂的所緣在一起,時間久一點,就會獲得禪定。

要讓這種快樂僅僅產生在聽的過程中,別讓這種快樂變成了貪,心想:咦,這個師父念得太好聽了,直接把他帶回家,讓他在家裡念。那就變成了貪。聽到念經的聲音有快樂,僅僅是在聽的過程中有快樂,那就已經足夠了。

正是這個原因,在做早晚課的時候,我們才會用一點唱誦的形式,這樣我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就會非常快樂。一旦我們在念誦的過程中有快樂,就會有禪定。因此才會建議大家可以去念誦,因為在念誦的過程中如果有快樂,就會獲得禪定。

時間已經到了,那師父就以念誦的方式來結束今天的課程。請允許師父把剛才念的那一段佛陀的開示念給在座的每一位聽,大家一邊聽巴利文,一邊去體會裡面的含義。

Dūraṅgamaṃ的意思就是心會跑很遠;Ekacaraṃ的意思就是心每次生滅一次;Asarīraṃ的意思就是說心屬於名法;Guhāsayaṃ的意思就是它一直寄居在這個洞穴裡,也就是一直寄居在我們的身體裡;Yecittaṃsaṃyamessanti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持續去學習和探究我們的這顆心,也就是要去學習、去探究、去研究這顆心;Mokkhantimārabandhanā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最後就會脫離魔掌,徹底地擺脫所有的苦。

師父接下來開始念了(尊者用巴利文唱誦)。

善哉善哉!願在座的每一位最後都可以脫離魔掌!

【完】


法音錄聲明: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禪窗」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準確性未得到確認,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完全歸責於整理者,望讀者知悉與明辨,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轉載請註明出處。


音頻來源:禪窗

 

視頻來源:Dhamma.com

 

附錄:

Dūraṅgamaṃ ekacaraṃ
asarīraṃ guhāsayaṃ;
Ye cittaṃ saṃyamessanti,
mokkhanti mārabandhanā.

遠行與獨行,
無形隱深窟 。
誰能調伏心,
解脫魔羅縛。

~法句经第37偈

注解:

dūraṅgamaṃ:心沒有移動到東方等,甚至連蜘蛛絲的寬度也沒有。然而,他卻可以接收遠方的對象。因此,心是遠行的。

ekacaraṃ:在同一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不是一堆心同時生起。當生起時,心單獨生起,滅時,另一心生起。因此,心是獨行的。

asarīraṃ:心沒有身體的構造,也沒有色等區別。

guhāsayaṃ:心是藉著心所依處色(hadaya-rūpa)生起。guha是指由四大組成的這個窟。

ye:男人、女人、居士或其他已成為宗教的修行者。

cittaṃ saññamessanti:不讓未生的煩惱生起,且去除已生起的煩惱,即是調伏心。

mokkhanti mārabandhanā:因為沒有煩惱的繫縛,這些人將遠離三有之輪,即是魔羅的繫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