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給尊者
Phra Ajahn Krit Nimmalo
2021年5月4日|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吉祥如意!大家必需明白,現在並不僅僅只有中國人聽法,這堂課同時也直播給身在泰國的泰國人。因此想告訴泰國人,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暫且不需提問,將提問的機會讓給中國人。
離苦所需具備的禪定
中國人的面孔都很熟悉。如同禪修課程首日,隆波所開示的那般,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讓心準備好開發智慧。大家已曾做過其他功德,對於居士們的功德有三種:佈施、持戒與修行。我們參加禪修課程,那屬於第三種功德。佈施與持戒,大家已經明白,並已落實,對嗎?因此,此次禪修課程,僅會提及修行這一部分。
修行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奢摩他的修行;第二是毗缽舍那的修行。大家應該已經聽得足夠多了,現在我們來複習,其實禪修課程真正涉及的就是這一些內容。我們參加禪修課程,是為了探究及了解——如何讓心準備好,也就是修習奢摩他。至於毗缽舍那的修行,對我們而言並不難,如果我們懂得修習第一項,第二項修行就不難了。
關於奢摩他,高僧大德已曾講說很多,因為那是難以理解的部分。這並不僅是對大家而言,而是從佛陀時代便是如此。在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出家,想再次修習奢摩他時,就會向隱士們學習,修習讓心寧靜、一動不動的奢摩他,並且抵達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階段,直至作為老師的隱士們邀請太子一起當導師,可不是助理老師,而是一起作為導師來教導學生,類似於想將悉達多太子納入他們的導師之一。
那時他還不是佛陀,僅是悉達多太子,他看到那還不是(離苦的路),修習奢摩他,讓心聚合為「一」的禪定,依然還不是(離苦的路),於是他便去尋找。由於那個時代,大家認為折磨自己的身體是其中一條路,除了隱士修習禪定的路線外,另一條路就是折磨自己,讓自己達至苦的極點之後,便能達到離苦的狀態。那個時代的人們都一致這麼認為,如此相信著有這兩條路,一是隱士們修習的禪定,二是折磨自己、修苦行。
至於修習禪定,悉達多太子所用的時間不長,便能抵達最高的境界。但折磨自己呢?則必須折磨自己直至悉達多太子確認——沒有任何人能再超越自己的程度,才能確認這方法依然不是(離苦的路)。如果僅僅只是折磨自己一星期、兩星期,這尚未達到苦的極點,因此必須折磨自己很久。
折磨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憋氣至頭要爆炸了,或是不進食。對於不進食,經典描述,太子一摸腹部,就碰到了脊椎,那已是完全沒有一點食物的現象。苦行至這般程度,於是他想:應該沒有任何人能超越自己這般程度了。
我們一摸自己的腹部,就會碰到脂肪(笑),但佛陀一摸腹部,就碰到了脊椎。然而,悉達多太子依然看到那不是(離苦的路),於是他放下、放棄了苦行。一旦放棄苦行,那些跟隨他的五比丘,他們習慣於折磨自己至極點,認為悉達多太子幾乎快到終點了,應該為時不久……當他們認為悉達多已近離苦之際,太子卻重新進食,因此他們失望、絕望地離開了悉達多太子。
在悉達多太子即將悟道的那個晚上,太子食用了蘇珈達(Sujātā)供養的乳糜,而有了力氣,恢復體力。於是,悉達多太子尋找地方繼續修行,他來到菩提樹下,找到禪坐之處,便想到年幼時曾經修習的另一種禪定,那種禪定與之前向兩位隱士學習的禪定不同。一旦想到此處,他便確定——必須採用那類禪定。
止禪與觀禪並不相同
師父本人在學習佛陀傳記時,尚未明白這兩類禪定的區別。太子向隱士們學習的禪定,與太子年幼時在農耕儀式上修習的禪定,有何區別?那時,師父學習了也不明白。後來看到這兩類禪定的區別,是因為向隆波帕默尊者學習之後,自己才知道其中的差異。
隆波反覆地強調,禪定有兩種,它們並不相同。第一類禪定,主要的重點,放在所緣上,這即是悉達多太子向隱士們學習的禪定。此類禪定強調的是「所緣」,真正明顯的點放在所緣上。比如:覺知呼吸,心便會直接撲到呼吸上。如果修成,便不會想到其他事物,僅會一直想到呼吸。於是就不可能分離——「呼吸」是一個部分,「知者」是另一個部分,不可能!因為五蘊已經完全聚合,僅僅只剩下呼吸。一旦變成光明,就只剩下光明,有的僅是光明,不會感知其他的事物,「能觀」與「所觀」不可能分離。
而另一種形式的禪定,也就是隆波所教導我們的(禪定),其實就是悉達多太子年幼時,在農耕儀式上所修習的禪定,即是有「知者」獨立凸顯的那類禪定。
「知者」……在我們訓練的時候,以師父自身的經驗,並不會感覺有個「知者」,但會覺得有個「被觀察的對象」。誰曾經看到這個境界?持續修行下去,類似於有一個是被觀察的對象,有嗎?可以舉手、可以點頭,這樣可以給師父些許信心。(學員舉手或點頭)不錯,不錯!
當我們感覺「有一個被觀察的對象」時,那當中是有「知者」的,它們一起生起。何時有「所觀」,就一定有「能觀」,它們一起生起,一起滅去。如此的狀態,僅在我們修習正確的禪定時,方才會出現。此類禪定,若以巴利文,稱之為「觀相禪那」(lakkhaṇūpanijjhāna)。
既然有所謂的「觀相禪那」,另一種禪定就稱之為「所緣禪那」。那是一般人最開始都能做到的,當觀某個所緣時,心就直接觀那一個所緣,心並不會抽身出來成為「觀者」,而是與所緣聚合成一體。那是「所緣禪那」(ārammaṇūpanijjhāna),緊盯所緣。
然而,真正的「觀相禪那」呢?若能修習或做到,觀相禪那真正關注的是——所有境界(sabhāva)相同的特徵,相同的三種特徵是——無常、苦、無我。
在觀心的時候,我們會照見無常、無我,這兩個特徵比較容易觀到,而「苦」的法印,僅在阿那含證得阿羅漢時,方才會看到。如果我們修習禪定,看到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