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一切都是隨順因緣的

阿姜給尊者

2019年3月12日|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對心進行學習
並不只是一味地在探究禪定,
而是學習心是怎麼運作的。
如果我們對心進行學習,
我們的心的品質就會提升。

座的各位,大家好!

昨天阿姜宋彩尊者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不確定大家能不能夠抓住其中的重點。阿姜宋彩尊者在跟隆波帕默尊者互動的過程中提到: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修行,但是真正取得道與果的人卻那麼少。大家還記得嗎?隆波回答說原因是大家對禪定的理解錯了。

禪定屬於「三學」之一,也就是屬於戒、禪定與智慧裡面的。

首先對於戒這一塊,大家的理解沒有什麼偏差,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謹慎小心,讓自己的身與口的表現不會傷害到別人。

對於智慧,大家的理解也是完全一致的。大家都知道要開發智慧就必須修習毘婆舍那,修習毘婆舍那就必須要看到那些境界和狀態的三法印。三法印就是三種特質:無常、苦與無我。看到它無常,看到它生了就滅,看到我們無法掌控它。

大家對這一塊的理解是完全一致和正確的,意思是說大家對這一塊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與事實相符,但這並不代表大家已經得到了智慧。就好比對於戒這一塊,大家的理解是對的,但不代表理解了的人馬上就有戒了。

但是在起步的階段,一定要懂得去正確地理解和註解。只有我們的理解和註解跟佛陀所開示的是完全一致的,在實修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

但是剩下來的這一條,大家對它的理解往往容易出現偏差,也就是禪定。只要提到禪定,絕大部分人都理解為怎麼做才能讓心安安靜靜的、靜止不動,讓它迷迷糊糊的、犯迷糊。

師父本人就是其中一員。師父在修行的早期以為所謂的禪定就是迷迷糊糊的,在迷糊之前是先散亂,散亂到累得不行了,就睡著了,以為睡著就是禪定。在睡著之前就會有一點犯迷糊的感覺,知道說:哦!這已經快進入禪定了。

另外一種人對禪定的理解就是必須要強迫心跟某一種所緣一直靜止不動地待在一起,而且修得很苦悶。也有的人理解為一定要把心送出去,比如跟白色浸泡在一起,或者跟黃色浸泡在一起,或者跟任何一個所緣浸泡在一起,時間久一點,才會獲得禪定。還有很多學習《阿毘達摩》的人,他們覺得因為《阿毘達摩》上說每一個心識剎那本身就已經包含禪定了,所以根本不用修習禪定。

就是因為大家對禪定的註解不同,導致佛教分出了非常不同的體系和派別。但事實上,禪定的定義是心安住的狀態。心安住並不是說把心送去安在什麼地方,而是說在覺知所緣的時候,心沒有跑動。只有我們對禪定的定義和理解是正確的,我們的修行才可能正確。也就是阿姜宋彩尊者昨天所分享的:當他看到心的跑動,然後跑動滅掉,心安住了之後,他才明白到:哦,修行應該這麼修。

明白嗎?還記得嗎?昨天阿姜宋彩尊者講到:他看到有一些東西在動盪,在他緊盯動蕩的時候,他還沒有獲得禪定。後來隆波對他說:「你觀它幹什麼?」然後他就乾脆不修行了,讓自己完全放鬆下來。當他的心動蕩的時候,心馬上跑過去看那個動盪,他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跑掉就斷掉了,然後獲得了心安住的狀態。

他可以持久地看心的動蕩的那個狀態,不能稱為禪定。但是後來在他沒有刻意修行的時候,動蕩的感覺一生起,心就會自動跑過去找它,在心跑出去的那一剎那,他馬上及時地知道,那個跑掉就斷掉了,然後心就會剛好安住。

但是這樣的禪定僅僅只有那麼一剎那,它稱為剎那定。所以他看到心跑掉,然後獲得了心的安住,但是這種安住只是那麼一剎那,它很快就會滅掉,然後心又會再一次跑掉。

接下來他好像講到他的腿上生起了感覺,然後心又往腿上跑,也就是沒有安住,他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然後心又再一次安住。心往腿上跑的那一刻是沒有安住的,但在知道跑動的那一剎那,心剛好安住,但是只是一瞬間的安住,那個安住的狀態也會滅掉。

然後心再一次看到那個動盪,究竟是什麼動盪也不知道,但心再一次看那個動盪。心跑過去找動蕩的那一刻,是沒有安住的。知道跑動的那一瞬間,心剛好安住。

他連續看到安住的狀態三個片刻。就是因為心有安住三個剎那,所以心有力量。那時候如果觀身,就會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觀者的心是另外一個部分。走的時候就會看到有某一堆物質在走,有一個知者的心在旁邊作為觀者。那個時候並沒有刻意要去分離蘊,心安住以後的力量導致蘊自動分離。

但如果我們要刻意去分離蘊——走的時候身體在走,有一個觀者在後面觀,那我們一定要怎麼做?一定要把心拉起來,因為我們是刻意地在分離蘊。但是心一旦安住之後,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分離,蘊會自動分離。

佛陀開示道:因為心安住,所以才會看到事實。也就是看到色就是色。身體屬於色法,看到它僅僅只是色法,而不是看到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身體是阿姜給尊者,這個身體是翻譯。在那裡面沒有一個「我」,那僅僅只是色法。在看到煩惱習氣的時候,就會看到煩惱習氣是一個部分,作為知者、觀者的心是另外一個部分。我們並沒有刻意要去分離它們,當心有力量的時候,煩惱習氣就會自然地分離出去,變成被觀的對象了,同時還有一個作為知者、觀者的心是另外一個部分。

我們無意地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聚合成了一個整體,誤以為這是我,這是我的。感覺到了嗎?我們現在覺得有一個「我」正坐著聽師父講法。但如果我們的心有力量、是安住的,就會看到是身體坐著,是一堆什麼東西在坐著,而且還可以動。一旦有什麼樣的感覺或煩惱習氣生起了,如果心安住,就會看到有某一種名法生起了,它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作為知者、觀者的心是另外一個部分。這稱為真正如其本來面目地在如實觀。

因為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是由五個部分組成的,有色法也有名法。色法就是這一堆物質。名法有受蘊,也就是感受,還有想蘊,也就是我們的記憶和界定,還有那些演繹和造作,那屬於行蘊,還有另外一個作為知者、觀者的部分,稱為識蘊。每一個部分都有各自的分工。最多的那個部分是行蘊,造作善,造作惡。

對於心安住的狀態,絕大部分人往往會理解錯,因為他們籠統地把這樣的狀態稱為「禪定」。但是真正的「三學」,如果把它們的名字說得更完整一些,會更便於我們學習和了解。「三學」的第一門稱為戒學,也就是去學習、了解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