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修行越久越迷茫?你可能少了「正知」|阿姜給尊者

阿姜給尊者

Ajahn Krit Nimmalo

法談摘錄

2025年7月18日

摘錄|靜慮林



至於正知(sampajañña),
佛陀讓我們觀察,
當要做些什麼,
必須要知道——
為了什麼而做?
目標是為了什麼?
適合於自己的方法是什麼?
以哪一種形式落實?
我們所做的工作或職責範圍到哪裡?
然後動手去做。

所謂的「正知」,
大致就是——
知道目標,
知道目的,
知道益處,
什麼有益處,
什麼沒有益處,
能分辨善與不善,
至少必須先了知這些
(宗旨正知 sātthaka sampajañña)。

然後了知什麼是適合自己,
對自己是舒服的。
並非所有的善法,
每一樣都適合於自己,
我們要觀察——
什麼適合於自己,
這稱之為「第二類正知」
(合宜正知 sappāya-sampajañña)。

一旦具備這樣的正知,
在所有的善法之中,
能選擇出與自己剛好相應及適宜的,
然後就做選擇。

然而實踐時,需了知其活動範圍
(行處正知 gocara-sampajañña),
比如:我們行走時,
「走」的職責範圍是——
必須知道這條路線通往哪裡,
沿途是否有台階、
池塘或障礙物。

必須了知周圍的環境,
而不僅只是覺知身體。
不僅僅只是看到身體,
根本什麼都不感知。
有些人閉上眼睛,
僅是覺知身體,
這是不行的,
還必須對周圍環境有所感知,
這樣能幫助我們判斷——
「要繼續走?還是要停?
要向左轉?還是右轉?」
大致是這樣。

正知,
做而不迷失,
明了工作的範圍。

如果工作範圍較大,
比如開車,
就必須看得很遠,
要看前方,
還要知道左右及後方,
同時還要對車裡的人負責。

這與走路不同,
走路只需看近處。

如果就只是坐著,
閉上眼睛,
職責範圍較小,
那就是——觀心工作,
大致是這樣。

——-
備註:四類正知
一、宗旨正知(sātthaka sampajañña)
二、合宜正知 (sappāya-sampajañña)
三、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ñña)
四、無痴正知(asammoha-sampajañña)


靜慮林聲明:

雖竭力而為,受限於語言能力及修行水平的不足,此摘錄仍可能未盡呈現尊者教誨之本義。若在摘錄過程中有任何謬誤或不足,皆歸咎於我們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視頻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