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直播| 阿姜巴山法談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日期:2023.09.20(星期三) 時間:19:30~20:30(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凡生起的,都會滅去】 法,不是去想出來的, 無論你想多少, 都是不會明白—— 法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也不要去造作心、改造心, 讓它空空的、然後一動不動的。 在中國有一些道場, 它們會訓練讓心空空的, 然後一動不動的, 這個稱之為「禪」,就是進入禪定, 出禪定以後,可以去增長智慧。 如果我們無緣無故地 讓心空空的、一動不動的, 然後,煩惱就會滲透進來。 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法、明白法, 就要去學習自己, 不斷地學習自己的身心。 每一天早上起來, 有時非常地精神抖擻, 有時又非常地憂鬱。 吃飯的時候, 有些天覺得很喜歡, 有些天不喜歡, 去知道它。 看到這個人喜歡, 看到那個人厭惡, 去知道它…… 關鍵就是—— 直接去知道心本來的面目。 所有在我們心裡經過的一切, 都在教我們法。 就會看到—— 快樂,也是來了就走; 苦,也是來了就走; 貪,也是來了就走; 迷失,也是來了就走; 有期待、然後有失望, 也是來了就走…… 去知道這所有的境界, 反反覆覆、一次一次地去知道, 有一天,心就會接受真相—— 所有的一切, 都是生起了就滅去。 我們去讀自己的心, 是為了看到—— 所有的一切, 都是生起了滅去。 在這個世間的人, 不斷地去尋找快樂, 覺得快樂是非常好的寶貝, 但其實,快樂只是來了就走。 苦生起的時候, 心非常厭惡它, 希望它快點消失, 但其實,苦的真相也就是—— 它能夠來,也能夠走。 如果我們能夠讀自己的心, 就會看到—— 所有能夠生起的,都一定會滅去, 這就是明白法。 接下來,我們這麼學習之後, 無論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發生什麼、 在心生起什麼, 心都不會動蕩起伏、掙扎。 心就不會對快樂非常地飢渴, 對苦非常地厭惡, 心就不會去造作、去掙扎, 心從所有的造作當中鬆脫出來, 那就是涅槃。 涅槃是所有「想要」、 所有造作的止息, 心,就會抵達真正的寧靜、 寂靜與快樂, 而且不需要呵護。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3年9月11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慧平 文字整理:靜慮林

【Live 直播|2023.09.17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Live 直播|2023.09.16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中文字幕|佛法全貌之核心精華——隆波帕默尊者】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3年09月08日 同聲翻譯:坤能 中文字幕製作:靜慮林 原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佛法全貌之核心精華】 最近一段時間, 學法的人來了很多, 來學的時間有限, 有些人沒有待幾天, 因此,如果我們一次學一個點, 那般學的話,那是學不完的。 所以, 今天隆波就總結給大家聽, 將佛陀所有的教導, 總結給大家聽, 如果這聽明白了, 就會明白所有的法。 佛陀的法,所有的法, 都可以將它們歸結到四聖諦。 ☘️苦諦 四聖諦, 一開始就是告訴我們——苦, 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別的, 是為了離苦。 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目標, 我們修行, 並不是為了要去到佛陀的國土, 或是極樂世界,或是天堂, 不是的。 我們修行,是為了離苦, 如果我們修行是正確的, 我們在當下,就可以離苦, 不必須等到死了之後,才離苦。 那個稱之為「苦」的, 其實就是—— 身苦和心苦。 身體方面的苦, 既然我們已經出生了, 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老病死, 心方面的苦, 法,立即可以幫得上忙。 佛陀指出心方面的苦, 比如: 我們必然會碰到我們不喜歡的人, 我們會有苦; 我們必然會跟我們所愛的人分離, 我們會有苦; 我們想得到這個、得到那個, 結果得不到,我們就會有苦; 我們不想老、不想病、不想死, 但我們必然會老病死, 我們也會苦; 當有讓我們傷心、難過的事情時, 我們的生命, 已經經歷了非常多心方面的苦了…… 而身體方面的苦, 這是解決不了的, 已經出生了,有了身體, 就避免不了老病死。 因此,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 是先來解決心方面的苦。 因為身體方面的苦, 依然解決不了, 就類似於我們解決世間的問題, 有些問題,我們解決不了, 就先把它放一放, 我們先解決那些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心方面的苦, 接下來, 我們僅剩身體方面的苦了。 一般的人, 一旦身體有苦了, 心,同時也會苦, 他們的苦是兩層重疊的。 佛陀進一步地告訴我們—— 苦,有身體方面的苦, 也有心方面的苦。 ☘️集諦 心方面的苦, 源自於什麼? 它是源自「想要」, 稱之為「欲望」。 想要, 在我們有什麼「想要」生起時, 我們的心就會掙扎、糾結, 就會有苦。 一般的人, 他看這個,看不出來, 他僅僅只是看到—— 有「想要」生起, 若我們能滿足它, 我們就不會苦, 只有滿足不了, 我們才會苦。 很多人追求的是—— 去滿足「想要」, 想要發財、想要有能力、 想要有地位、想要有名譽、 想要有漂亮的妻子、 想有好的子女…… 拼命地想要去滿足它, 但是無論怎麼滿足它, 都沒有終點。 這個「想要」結束了之後, 別的事情又來了, 因此,我們的心, 就一直很掙扎、疲憊不堪, 不斷地要去滿足 那永無止盡的欲望。 佛陀教導我們方法, 可以徹底地解決欲望、 解決「想要」。 滿足欲望、滿足「想要」, 並無法徹底地解決問題, 一會兒想要這個, 一會兒又想要那個了。 佛陀教導我們, 要去看所有的「想要」。 那有哪些「想要」呢? 事實上,就是—— 想讓身、想讓心有快樂, 想讓我們的身、 想讓我們的心不苦。 但是, 如果把「想要」細分, 可以細分得非常多, 數也數不清, 比如:我們想看到畫面、 想聽到聲音、得到氣味、 感覺到接觸…… 接觸到好的所緣, 是為了有快樂。 一旦接觸到不好的所緣, 我們就有「想要」, 想要擺脫那些不好的—— 色、聲、香、味、觸、法。 根塵的接觸, 日日夜夜都有, 接觸境界, 有時接觸到好的所緣, 有時接觸到不好的所緣。 一旦接觸到好的所緣, 我們想讓那個所緣一直維持, 有「想要」生起。 一旦接觸到不好的所緣, 我們就有「想要」, 想讓那個所緣滅去, 比如: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人, 我們想讓他快點死掉。 每一次「想要」生起…… 我們好好去體會, 每一次「想要」生起, 心方面的苦,就會生起, 不必須等到—— 它是被滿足,或是不被滿足, 只是想要,就苦了。 當「想要」在內心生起時, 我們的心就開始掙扎、糾結, 我們就會損失心方面的寧靜與快樂。 每一次有「想要」生起, 每一次都損失寧靜與快樂。 那怎麼做呢? 我們已經學了「苦」, 苦,有身苦及心苦, 我們最高的目標是離苦。 ☘️道諦 苦, 源之於「想要」, 那怎麼樣做, 我們才可以滅掉「想要」? 若要滅掉「想要」, 也就是滅掉欲望, 那是修「道」。 苦集滅道, 我們要修「道」。 修「道」, 如果我們修到極致圓滿了, 苦滅的現象就會出現, 徹底擺脫了苦,或是滅, 或稱之為「涅槃」, 就會生起。 涅槃, 是徹底滅苦的狀態。 因此, 我們要想徹底地滅苦, 必須要滅掉欲望, 要想能夠滅掉欲望, 必須要去提升道。 提升道,道有八支, 一開始就是正見, 我們要知道, 隆波所講的這些, 就是屬於正見。 知道說—— 有苦, 我們必須要能夠識破它, 別去斷它,別去討厭它。 如果我們愛它, 我們就會想獲得、想成為, 如果我們討厭它, 我們就會想排斥,有瞋心。 我們知道了這個原理, 知道說—— 苦,並不是讓我們去斷除的, 苦,是讓我們去知道的, 我們真正要斷除的是—— 欲望、「想要」。 如果我們心裡沒有了「想要」、 沒有了欲望, 即便身體老病死,心都不動搖, 即便是我們遇到不喜歡的, 我們跟所愛的事物分離, 我們的心也不動搖, 我們的心抵達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那就是涅槃。 修行的方法, 佛陀教導我們: 苦,要知道; 集,要去斷; 滅,也就是涅槃,要徹見; 道,必須要提升, 我們對四聖諦的四項職責。 修行的方法, 我們要直接去觀察—— 造作生起了, 一開始是心方面的造作, 我們的心喜歡想, 好好地去體會, 什麼東西藏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是善,還是不善, 藏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我們不斷及時地知道。 當我們想些什麼的時候, 我們去觀察, 我們想這個是因為什麼? 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大部分是各種各樣的煩惱習氣, 比如:我們想到, 希望這個人快點死, 什麼在我們這個念頭的背後? 是瞋心,我們不喜歡他, 想讓他快點死。 我們想著要去追求這個美女, 什麼藏在這個念頭的背後? 是喜歡、貪愛,或是淫欲, 藏在這個念頭的背後。 因此, 在我們念頭背後的, 大部分都是煩惱習氣—— 貪瞋痴。 痴,也就是—— 不知道是非對錯。 比如:我們看到別人生病了, 我們可憐他,我們就殺了他, 這樣才不至於讓他太受苦。 其實,我們沒有權利去殺害誰, 這是屬於傷害他人, 是透過自己的無知、痴, 來傷害別人。 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什麼在我們身口意的背後, 是善,還是不善, 我們及時地知道。 如果在念頭的背後是善的, 我們語言、所作所為, 就必然是善的; 如果在念頭的背後是不善, 是貪瞋痴, 我們的語言就會不好, 我們所作所為也會不好, 我們維持生活的方式也會不好。 因此,這非常重要—— 我們要讀得懂自己的心。 我們的心是善的,知道; 我們的心貪, 我們的心生氣, 我們的心迷失, 不斷地知道。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個, 接下來,我們的語言就會好, 就會變成了正語。 比如:我們罵別人、欺騙他, 是因為生氣, 是因為貪,是因為痴。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被貪瞋痴 或什麼東西控制我們的心, 當我們跟別人說話時, 我們是以慈悲跟他們說話, 我們沒有想著要去傷害誰, 我們沒有想著要去欺騙誰。 我們謀生的方式, 也會是以有戒的方式去謀生, 我們不會去傷害別人, 不會去傷害別的眾生。 我們不會偷盜, 我們之所以能偷盜, 是因為煩惱習氣控制了我們的念頭。 我們傷害別人, 是因為煩惱習氣控制了我們的念頭, 我們去跟別人發生不正常的關係, 是因為煩惱習氣控制了我們的念頭。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心, 煩惱習氣控制不了我們的心, 然後我們的念頭也會好, 所作所為也會很好, 這屬於八支聖道的範疇。 知道理論, 我們必須—— 知苦; 斷集; 徹見滅; 提升道, 這屬於正見。 我們不斷地去知道 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那稱之為「正思維」, 屬於八支聖道的第二支。 一旦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念頭, 我們的語言也會好, 那稱之為「正語」, 這是第三支。 我們的念頭好, 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會好, 這屬於正業。 我們說好的、做好的, 我們的職業不會去欺騙誰, 不會去偷盜, 不會去傷害他人, 不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謀生, 這屬於正命。 我們精勤地去觀察自己的心, 有什麼煩惱習氣生起了, 我們及時地知道, 煩惱習氣就會立即滅掉。 比如: 我們生氣了,知道; 貪了,知道; 迷失了,知道, 貪瞋痴就會立即滅掉, 因為覺性生起,及時地知道, 覺性是能夠及時地知道。 我們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就會讓已經有的煩惱習氣滅掉, 當我們有覺性的時候, 心的煩惱習氣是無法生起的。 在我們不斷有覺性 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善法已經生起了。 覺性,只能跟善法同步生起, 如果覺性常常地生起, 我們的善法就會獲得提升, 變成了戒定慧。 因此, 我們不斷地去讀自己的心, 就會獲得八支聖道的第五支, 也就是正精進。 正精進的意思, 並不是說—— 打坐的時間很久, 經行的時間很長。 正精進,是指—— 精勤地斷除已經有的不善法, 精勤地讓未生的不善不生起, 精勤地讓未生的善法生起, 精勤地讓已生起的善法增長。 我們要想做到這四點, 我們要透過覺性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是善的,知道; 心是不善的,也知道, 如果我們知道心是不善的, 不善會滅掉, 那個時候,新的不善無法生起, 善法已經生起了, 也就是有覺性。 覺性就會生起得 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 善法就會增長, 這個屬於正精進, 而不是—— 打坐的時間很長, 經行的時間很久, 那僅僅只是修行的固定形式而已, 最重要的點在於—— 我們自己的心。 然後,我們有覺性, 不斷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正念就會生起。 覺性就會生起得 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 以前生氣很久才能知道, 接下來稍微有點不爽, 就看到了。 起先要貪很多,才能知道, 接下來一點點「想要」, 就意識到了。 我們就不斷地觀下去, 這個稱之為「我們有了正念」, 有覺性,能夠及時地知道—— 自己心的行為舉止, 這非常重要, 每一次正念生起, 正定就會永遠都同步生起。 比如,我們及時地知道…… 比如:我們修習某一種業處, 念誦佛陀、佛陀, 一旦我們的心沒有覺性, 跑去想別的事情了, 覺性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想了, 「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 「覺知的心」就會生起, 就是這個覺知的心, 這是有正定的心。 因此,何時我們有覺性 能夠及時地知道正在呈現的境界, 正定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這個大家可以靠自己去實驗, 修習某一種業處, 心迷失去想了,知道; 迷失去想了,知道, 我們的心就會慢慢地安住, 覺知自己,跟自己在一起。 這八支聖道, 是我們需要去提升的八個部分。 一旦我們的心跟自己在一起了, 隆波每一天說: 覺知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一旦我們能夠跟自己在一起了, 我們就會開始看到身、看到心, 能夠做到如實觀—— 這個身體,沒有別的什麼, 這個身體僅有苦的多與少; 這個心沒有別的什麼, 這個心僅有苦的多與少, 就會看到, 透過修習毗缽舍那, 就會看到這一點, 這個稱之為「知苦」了。 在四聖諦裡,我們已經知苦了, 這個身心,僅有苦的多與少, 並不是什麼好的寶貝, 一旦這麼照見了, 集諦,也就是欲望, 就會自動自發地被斷掉了。 徹底地知苦, 集諦就會自動自發地被斷掉, 我們再也不會生起愚痴—— 想要有快樂,想讓它不苦。 想讓身體僅有快樂,這是愚蠢, 因為這個身體怎麼都會苦的, 想讓心僅有快樂,這也是愚蠢, 這個心,我們現在有的這個心, 它有時苦,有時有樂, 最開始我們會看到這個, 接下來微細一些, 我們就會看到—— 真正的快樂是不存在的, 僅有苦的多與少。 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一點, 這個稱之為 「我們已經徹底地知苦了」, 再也不是苦和樂了, 僅有苦的多與少而已, 無論是身還是心。 一旦心徹見到這一點, 欲望再也不會生起了, 因為已經知道身體本身就是苦, 它再也不會愚蠢, 想讓這個身體僅有快樂; 它再也不會愚蠢, 想讓這個身體不苦, 因為無論如何都會苦的。 如果它看到心的實相—— 心本身就是苦, 就再也沒有了愚蠢, 沒有了「想要」, 想讓這個心僅有快樂, 想讓這個心不苦, 因為我們的心本身就是苦, 這個稱之為「徹底地知苦了」。 這必須要用到毗缽舍那, 必須要看到身心的實相, 多多地去看身心的實相, 而且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隆波用的那句話,就是—— 有覺性, 觀身、觀心, 如實觀,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我們才能夠徹底地知苦。 ☘️滅諦 如果徹底地知苦了, 欲望,想讓身心不苦的欲望, 再也不會生起, 想讓身心僅有快樂的欲望, 再也不會生起。 一旦欲望不再生起, 我們的心就會抵達寧靜與寂靜。 涅槃, 其實就是欲望止息的狀態。 何時欲望止息, 那個時候, 我們的心就會抵達快樂與寂靜, 那就是佛陀所教導法的核心, 也就是四聖諦。 那個稱之為「苦」的, 就是我們的身與心。 我們的職責, 對苦的職責是去如實觀, 去看—— 這個身是真的苦?或不是真的? 這個心是真的苦?或不是真的? 持续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 緊隨著去觀, 最後就會看到實相, 這個身僅有純粹的苦, 僅有苦的多與少, 這個心僅有純粹的苦, 僅有苦的多與少。 如果看到了這一點, 欲望就徹底地沒有了, 欲望止息, 心就不再掙扎、不再糾結。 簡單地去體會, 每一次生起欲望, 心就會開始掙扎、糾結, 心沒有快樂。 比如: 我們想追求某一個美女, 心就開始掙扎、糾結, 會不會得到呢? 心沒有快樂。 想中彩票,想有地位…… 每一次心都會掙扎, 去觀察這一點, 這個稱之為「讀自己的心」。 因此,隆波教導的禪修, 並沒有教大家如何打坐、如何經行, 隆波主要教的目標,就是—— 讓我們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如果心被煩惱習氣控制, 心就會開始掙扎、糾結, 心有掙扎、糾結, 心就會出現苦。 心沒有被煩惱習氣控制, 心就沒有掙扎、糾結, 心就會抵達寧靜、寂靜, 那就是涅槃。 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狀態, 是造作止息的狀態, 心抵達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無論是行住坐臥,都快樂, 無論是老、是病、是死, 依然很快樂。 在七年以前, 隆波去醫院,得了癌症, 在醫院裡面待了好幾個月, 那一年幾乎沒怎麼待在寺廟, 一直在醫院裡。 醫院和護士喜歡來問說: 隆波,您待在醫院時間那麼久, 您會厭倦嗎? 隆波不厭倦的, 因為厭倦是瞋心。 自己的心寧靜與快樂, 無論去到何處, 都寧靜與快樂, 無論面臨任何處境與狀態, 都是寧靜與快樂的, 身體是老、是病、是死, 依然可以寧靜與快樂。 因此, 我們要努力地去訓練, 有覺性, 不斷地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這是最好的, 如果觀心觀不了,就先去觀身。 因此,隆波才會總結: 要有覺性,去觀身觀心, 如實觀,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 去讀自己的心。 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一句話, 隆波向他請教: 長老,我想修行。 長老教導得比較簡單: 修行不難,難的是不修行的人, 已經讀了很多的書了, 從現在起,讀自己的心。 讀自己的心, 心是善的,知道; 心是不善的,知道, 接下來,其它剩下的八支聖道, 就會自動自發地圓滿。 這是佛教全部的概貌,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 我們會獲得的就是—— 我們在當下就會離苦, 不用等到死了之後,才離苦, 當下,就會離苦。 好了,講法就講到這裡。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3年9月8日 泰國解脫園寺 ----------- 聲明: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整理:靜慮林 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48p186-zJf02dZOzQERvZA

【Live 直播|2023.09.10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Live 直播|2023.09.09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修行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覺知自己, 無論什麼, 都沒有覺知自己來得重要, 不管做什麼, 都要去覺知自己, 不是說—— 去強迫、控制自己。 行住坐臥, 是吃飯,還是喝水,還是排泄, 都要通過「有覺性」地去做。 修行不是說—— 把自己和世間分離開, 因為我們沒有辦法 和這個世間徹底分離開的。 在這個寺廟之內, 也是一個世界, 我們要和世間在一起。 不是說—— 修行了之後, 讓自己逃離世間, 而是和世間在一起, 覺知自己地活在世間。 大部分的人, 當他開始實踐修行以後, 他就會讓心靜止不動, 不感興趣, 有什麼生起在身、在心, 他並不感興趣, 僅是讓心一味地寧靜、靜止, 或者讓自己獨處, 與世間格格不入。 我們沒有辦法逃離這個世間的, 但我們去探究、學習這個世間。 這個世間是苦, 佛陀並沒有說, 讓我們逃離苦, 逃離世間。 但是,有些人還有苦, 他就逃離去出家了, 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告訴說: 苦,要去知道。 什麼是苦? 這個世間,它就是苦。 這個身心,它就是苦, 要去學習它, 而不是去逃離它。 覺知自己吧! 覺知自己, 不要讓心靜止不動。 和世間在一起, 眼睛看到色, 心有什麼樣的運動變化生起了, 要去及時地知道。 看到這個,喜歡, 看到這個,不喜歡, 要去及時地知道。 心喜歡,知道, 心不喜歡,也去知道; 心快樂,知道, 苦,也知道。 耳朵聽到聲音, 心生起了苦樂的感受, 生起了滿意與不滿意, 要去及時地知道。 鼻子聞到氣味、 舌頭嚐到味道、 身體接觸到, 心苦樂, 心喜歡、不喜歡, 要去及時地知道。 心想, 思維生起了, 心生起了苦與樂, 生起了喜歡、不喜歡, 生起了善與不善, 要去知道。 因此, 有眼睛就去看, 有耳朵就去聽, 有心就去想, 但是當接觸了所緣之後, 在心裡生起了運動變化, 要有覺性去知道。 要不斷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不斷地去知道, 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 就會知道—— 外在的世間, 並沒有為我們製造苦, 我們的心去執著抓取, 因此,苦才會生起。 因此, 去探究、學習心, 有一天就能夠看到、 徹見四聖諦, 那就是看到了法。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3年09月07日 同聲翻譯:Kate 趙一鳴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239/ ---------------------------- 譯者聲明: 口譯過程之中有不精準之處,全部歸責譯者,請求大家原諒與寬恕。 聲明: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整理:靜慮林

【誤以為有個「我」,是心】 最初修行的起點, 是要覺知自己。 在世間的人,一直是在迷失的, 從醒來到睡著,從出生到死去, 沒有覺知自己的身和心。 所以,我們要去精進地訓練, 要覺知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覺知自己, 就能夠覺知到自己的身體和心。 並不是去覺知, 已經經過改造的身和心, 而是去看到—— 自然的身是怎樣的, 自然的心是怎樣的。 如果明白了, 就會知道—— 其實身體和心, 不是「我」。 如果沒有經過訓練的大部分人, 就會覺得—— 病了,是「我」在病; 疼了,是「我」在疼; 死了,是「我」死。 如果我們訓練, 就知道—— 這個身體只是物質, 是被觀察的對象。 如果老,是身體老, 不是「我」老; 如果疼,是身體疼, 不是「我」疼; 如果死,是身體死, 不是「我」死。 然後,就會知道—— 這個身體, 只是從世間借來的物質而已, 我們只是把它借用一段時間而已, 到了有一天, 一定要還給它的主人—— 這個世間。 倘若如此, 無論是什麼, 發生在身體、發生在心, 心就不會動蕩起伏。 我們會誤以為—— 有個「我」的, 那個是心。 然後, 我們不斷地去學習, 就會知道—— 其實,心是覺知一切所緣的。 大部分的人, 都是不斷地在尋找快樂, 讓心得到快樂, 然後不想得到苦, 對苦非常地厭惡。 如果我們修行, 就會看到—— 苦也只是暫時的; 樂也只是暫時的。 想要得到快樂, 然後想去呵護, 其實是呵護不了的。 厭惡苦, 不想讓苦生起, 想禁止它,也制止不了。 持之以恆地去看, 在心裡生起的苦和樂, 最終,就會明白—— 所有在心裡生起的, 它只是暫時的。 我們就不會迷失—— 去喜歡快樂, 厭惡痛苦。 心就會開始趨向於 真正的寂靜、快樂。 涅槃, 是心的寂靜、寂止。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整理自2023年09月06日 同聲翻譯:慧平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238/ ---------------------------- 聲明: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整理:靜慮林

【苦與不苦,取決於是否有「想要」】 我們修行最高的目標, 就是離苦, 修行是為了離苦。 苦,就是我們的心本身, 我們苦還是樂, 取決於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要來訓練我們的心。 但是,要學習自己的心, 第一步先要覺知自己, 如果一直在想那個、這個, 走神的話, 我們沒辦法看到自己的心。 然而,阻止心, 讓它不想,也不行, 因為心也是無我的, 但是,我們可以訓練它。 訓練的方式, 就是修一種業處, 什麼都可以, 找我們擅長的, 呼吸,呼氣、吸氣也可以, 念誦佛陀也可以, 做手部動作也可以, 重要的是—— 我們修業處以後,要及時知道心。 比如說: 呼吸,心跑去想,要及時知道, 阻止不了它,要及時知道它, 或者我們呼吸,心跑去緊盯, 去緊盯呼吸,及時知道, 那就是訓練—— 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然後就會看到—— 心,它本身是給我們尋找苦的, 當它去執取那個事情、這個事情, 它就會生起苦; 如果心自由自在, 不執取什麼,它就不會苦。 那我們命令心:不要執取, 也做不了。 我們要持續觀察我們的心, 當我們的心有「想要」, 而去執取什麼東西, 苦,每次立即就會生起。 所以, 要訓練持續觀察自己的心, 看——是不是真的? 每次想要,心就會苦。 觀下去,看下去, 不是斷除「想要」, 不用逼迫自己—— 不要有「想要」, 這是逼迫不了的。 但是,如果我們知道—— 每次有「想要」,它會苦, 心,它就沒有「想要」了, 所以,努力覺知, 要知道自己的心。 十六號,心迷了, 十九號,還不知道, 還沒聽到嗎? 十九、十九,心迷了, 二號心往外了, 就是這樣,觀察自己的心, 訓練下去。 他人可以令我們造作出苦, 但是苦, 是我們自心造作出來的, 如果把心訓練好, 我們就不會再苦了, 我們僅有身體的苦而已, 這是自然的, 但是心方面,它不會再苦了, 它有巨大的快樂。 隆波以前尚未出家的時候, 世間的快樂,隆波都認識, 工作也好,錢也OK, 家庭也好,什麼都好, 但是那種快樂,它不恆常, 然後來修行, 就有了永遠的快樂、 持久的快樂, 不管生命發生什麼, 心依然還是有快樂。 比如:我們生病, 隆波生病的時候, 是得癌症的時候, 在醫院好幾個月, 身體不舒服, 但是心有快樂。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訓練心, 當身體生病, 我們就想讓它好起來, 什麼時候有「想要」, 苦就立即生起。 我們就覺得: 為什麼病那麼久? 為什麼那麼嚴重? 但是,如果看到…… 我們的心訓練好了, 它就會看到—— 身心是不同的部分, 身體老, 心也不會有痛、有苦, 身體死了,也不會苦。 我們愛的人已經不在了, 或者我們遇到我們恨的人, 我們也不會苦。 它苦, 是因為它有「想要」生起。 比如說: 不想老,它老了,就苦了; 不想生病,它病了,就苦; 不想死,但是它死,會苦; 想跟我們愛的人永遠在一起, 但是不能,就會苦; 遇到恨的人,想他死去, 但是他不死去,我們也苦, 所以讓我們的心有苦, 那就是「想要」。 所以要修業處,不用做很多, 給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然後不斷地讀自己的心, 心有“想要”生起,及時知道, 不斷地知道下去,常常地知道, 以後它就會明白, 別人可以為我們帶來問題, 但是我們自己卻令自己受苦。 隆波聽說,比丘跟隆波說, 不知道哪一天, 有人說: 不要馬來西亞人來這裡修行, 因為這裡沒有水(制水), 其實不是真的。 隆波不曾將感興趣修行的人趕走, 隆波未曾如此,從來沒有。 但是很多寺院都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也會這樣, 自己說的,趕走了其他人。 所以來學法, 隆波很歡迎。 修行的起點,就是覺知自己, 因此,我們要來學習自己, 我們,那就是身和心。 身體不難學的, 心卻很難看到, 所以我們要修習業處, 什麼都可以, 然後觀察自己的心,持續的, 心快樂,知道;苦,知道; 好,知道;壞,知道。 重要就是, 當我們看得更細膩了, 我們會看到—— 我們的身體生病, 如果想讓它好, 我們在心方面,就會有苦了; 如果身體生病, 覺得是平常的事情, 心就不會苦。 比如:我們有愛別離苦, 我們所愛的人, 他不要我們了, 我們看到—— 這是正常的事情, 心就不會苦; 但是若我們的心覺得這不平常, 我們希望他回來, 我們就會苦。 所以,苦還是不苦, 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想要」。 想要,因為心沒辦法接受 平常自然的事情。 所以, 要來學習身心,持續的, 就會看到身體的平常, 它會老病死; 心方面, 有時候如願以償,有時候失望, 或者遇到愛的人,或者恨的人, 這是平常的。 比如: 我們愛的人死了, 我們能接受它是平常的事情, 心就不會苦, 但是如果他死了, 我們希望他回來,他不死, 那我們就會苦, 肯定會苦。 所以, 讓我們苦的, 那就是我們的「想要」, 它有「想要」, 因為它沒有看到身心的平常。 所以要有覺性,不斷地知道, 覺知到身心,持續不斷, 直到看到—— 身體,平常它就是如此的, 它會老病死。 心的平常也是一樣, 有時如願以償,有時失望, 有「想要」了,就會有苦。 慢慢觀下去, 生命生起快樂,它是暫時的, 它是平常的, 我們生命的苦,也是暫時的, 平常,就是平常的, 「法」和「平常」, 是同一個詞。 佛陀沒有教導我們不平常之法, 但是教導我們, 來學習身心的自然, 直到我們能接受、明白, 它的平常是如此的, 那我們就不會苦, 因為它沒有「想要」生起。 比如: 現在接受不了—— 我們身體只是物質, 不是「我」,不是我的, 我們接受不了, 我們就希望它好, 事實上,我們控制不了它。 心也是一樣, 它也是什麼都無常, 快樂也是無常的, 苦也是無常的, 好壞也是不恆常的。 好和壞, 它是一樣的,不恆常, 但是我們想要好,先要好, 因為好,讓我們提升更高, 壞,讓我們的心越黑暗, 越來越難修行。 但是,我們也沒有粘著於好, 因為我們知道,好也是無常的, 這樣不斷地學習身心的自然平常, 明白了以後, 「想要」就不會生起。 知道身心,稱之為「知苦」, 當徹底地明白苦, 明白身心的平常了, 「想要」、苦集, 就不會生起。 何時知苦, 苦集就會斷了, 何時沒有了「想要」, 就離苦,可以接觸涅槃。 涅槃,這種狀態就是沒有貪愛, 就是這樣。 願大家一路平安。 有法,是我們唯一的依靠, 那就是理解法,去理解法, 當我們理解法, 理解身心的實相, 身體是色法,心是名法, 也是法,都是法, 我們明白身心的實相, 就是明白法, 心接受實相,「想要」不生起, 苦也不會生起。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整理自2023年09月04日 同聲翻譯:颯然雅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237/ ---------------------------- 聲明: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整理:靜慮林

Live 直播|2023.09.03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Live 直播|2023.09.02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寂止之樂】 修行不僅僅只是—— 打坐或者經行, 那僅僅只是修行的外殼, 真正的實質, 修行的實質,也就是—— 我們自己的心。 人,是好是壞, 是快樂,還是苦, 全都源自於「心」。 因此, 心,它最為迅速, 它不斷地跑動,通過——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一天到晚不斷如此。 我們去訓練覺性, 讓它非常地靈敏, 那一樣是很難的。 我們一定要給心, 找一個工具, 通過修習某種禪修業處, 比如: 我們打坐、經行、 覺知呼吸、動手, 在於我們自己擅長什麼, 用任何禪修業處, 都是可以的。 但不管用哪個禪修業處, 我們都一定要去知道—— 自己的心。 比如: 我們呼氣、吸氣, 心溜掉去想別的事情了, 我們要去及時地知道; 呼氣、吸氣, 心跑去緊盯、聚焦禪修業處了, 也要去及時知道。 不管修習哪個禪修業處, 我們一定要去——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 它會錯在兩個地方: 一個極端就是—— 它會跑出去, 迷失在別的地方, 另一個就是—— 去緊盯在裡面, 比如:緊盯自己的業處。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捕獲—— 心溜掉去想了, 去及時地知道; 心跑去緊盯聚焦了, 也去及時地知道, 到了最後, 我們就能夠讀懂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能夠讀懂自己的心, 就會知道—— 心,它一天到晚, 都在演繹、造作, 想得好,就會有快樂, 想得惡劣,就會有苦。 但不管是—— 想得好,還是想得壞, 有快樂,還是有痛苦, 每樣全都是短暫停留的事物。 因此, 快樂、寧靜、好, 還依然不是我們的目的地。 我們不去作惡, 然後去行善, 去訓練, 讓我們自己能夠純淨無染。 什麼時候, 心,它沒有參雜著煩惱, 心就會清澈、乾淨。 煩惱, 它不畏懼什麼, 它畏懼覺性,也就是—— 去及時地捕獲它們。 因此, 煩惱,它生起在心, 我們去及時地知道, 去及時地捕獲自己的心。 我們的心貪,去知道; 心瞋,也去知道; 心散亂,心萎靡不振, 如實本來面目地去知道。 知道了之後, 就會看到—— 每一樣全都是短暫地停留。 生氣也是短暫的, 愛也是短暫的, 迷失了, 如果沒有訓練過, 就會迷失很久, 但如果有覺性, 就是僅是迷失瞬間。 然後, 在世間就是尋找快樂, 努力地掙扎著逃離苦。 如果我們修行, 就會看到—— 苦和樂, 它們都是短暫的事物, 它們是一樣的, 沒有所謂恆常持久的快樂, 即使是苦, 也不是恆常持久的。 比如: 我們失戀了,非常苦, 覺得生命都只是苦, 到了最後,不是的。 因此, 我們想看到實相, 我們要不斷地有覺性 去捕獲、覺知自己的心, 就會看到實相—— 每一樣在我們生命中的事物, 都是短暫的。 對於快樂, 我們就不會迷失, 也不會迷失在痛苦之中, 對於行善, 也不會迷失、陶醉其中, 也不會去迷失著去造惡。 我們的心就會中立, 對於每樣事物都會中立, 對於苦樂、好壞, 都是中立的。 一旦心中立了之後, 心就不會掙扎, 就會有寧靜, 它自己就會有寧靜。 我們大家所認識的快樂, 它是依靠於外在事物的那種快樂, 比如: 看到滿意的色、 聽到滿意的聲音、 聞到滿意的氣味、 接觸到滿意的所緣、 或者想到了比較滿意的事情, 那些是世間的快樂, 它不是恆常、持久的快樂。 但如果我們的心, 來到了—— 寧靜、快樂、寂止之樂, 它自身就是有快樂的。 即使身體,它會老病死, 心依然會有寧靜、快樂, 即使遇到自己喜歡, 或者是與所愛的事物分離, 我們的心, 依然會寧靜、快樂。 所以, 真正的寧靜、快樂, 也就是—— 涅槃、寂止之樂。 心寧靜於煩惱, 寧靜於—— 所有的掙扎與造作。 通過覺性, 通過智慧。 覺性, 是去及時地知道—— 什麼生起在身和心之中。 智慧, 明白身心的實相, 知道—— 每樣全都是短暫停留的。 因此, 看待世間,要看到—— 全都是短暫的, 每一樣、每一樣事物, 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 全都是短暫的事物。 因此, 倘若我們能夠如此照見, 有一天,我們的心, 就能夠從苦中脫離, 就可以離苦。 先這樣。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整理自2023年9月1日 同聲翻譯:Kate 趙一鳴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236/ ---------------------------- 譯者聲明: 口譯過程之中有不精準之處,全部歸責譯者,請求大家原諒與寬恕。 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整理:靜慮林

【與其探究,不如啟程】 佛陀並不只是教導 「涅槃如此之好, 那般的妙」。 他還開示了契入涅槃的實踐方法! 這才是佛陀值得敬仰與尊崇之處! 他強調道: 他是指路者。 他並沒有說: 他只是目的地的宣揚者。 如果只是宣揚目的地: 大家都要去涅槃啊! 涅槃實在太好了! 然後就沒有了下文, 那麽他就不那麽值得被尊崇了。 佛陀是指路者。 因此,重點在於我們要學習的是「路徑」, 即修行的方法, 而不只是探究「目的地」。 對於目的地,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 徹底地止息苦。 一定要徹底從苦中解脫出來。 佛陀已經教給了我們實踐的方法: 去不斷地提升心靈品質, 直至抵達—— 欲望的止息。 ~ 隆布帕默長老(Luangpu Pramote Pamojjo) 開示︰2019年1月12日

【Live 直播|2023.08.27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Live 直播|2023.08.26 隆布帕默長老法談直播】 每週六、日 上午10:00~11:00am(馬新/港台/北京時間) 直播頻道: ⭐ YouTube 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hiNeLing?sub_confirmation=1 ⭐ Facebook 直播頻道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https://www.facebook.com/shineling118 ⛳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
